守護全民空間,誓保我們的大嶼山  ! 
  守 護 大 嶼 聯 盟 Save Lantau Alliance
  • 聯盟簡介
  • 掠奪大嶼懶人包
    • 解構東大嶼都會
    • 東大嶼人工島懶人包
    • 明日大嶼解迷包
  • 聯盟新聞稿、文章及媒體報導
  • 大嶼山發展文章分享
  • 大嶼照片集
  • 慢嶼人
  • 成為義工
  • 聯盟新聞稿、文章及媒體報導

在西環執拾記憶——正當大嶼變幻時

12/30/2015

0 Comments

 
图片

政府在今年十二月初宣佈開放嶼南道,這是發展大嶼山的第一刀。社會普遍認為開通道路便能增加人流,因此帶動地方的經濟和生活得以改善,不過事實是不是如此?小編有一位朋友提過西環在地鐵通車後,對社區的衝擊很大,這可不可以成為將來大嶼山的對照?於是帶著這個問題,在今年聖誕節前兩天到西環慢步。

由西營盤第一、二、三街走到堅尼地城,沿路一抬頭便會望到一個接著一個的地盤,屏風樓鋪天蓋地,總有一幢在新的地鐵站旁邊,或在兩旁舊樓之間。很多舊樓宅已經掉空,或在等待拆卸,不少商舖現今已經重門深鎖,鐵閘貼滿了地產街招,上面的招牌顯示著以往生活的痕跡,有的人是做中醫的、做跌打的、修理汽車的、家居工程的、賣生活百貨的……令人不禁想像,街道原來成行成市的情景。第二、三街是重建的重災區,這裡只餘下零零星星的街坊小店,取而代之的是針對中產階層的店鋪,例如賣高級食材的、酒吧、特色食肆等等,儼如中環蘇豪區的延伸。


幾十年來,有人等待地鐵在西環通車,不知誰會想到,交通方捷後,隨之而來是樓價和租金飆升?帶來不是人財兩旺,反而是生活重擔。


有人說西環是港島的燈火盡處,因為五光十色的大廈未建伸至這裡,這裡造就了基層市民的生活空間,這裡是在最有住屋需求的地方,不過土地卻用來興建價格高昂的樓,一般人工作三四十年都無法供完一個單位,很多人被迫搬走。「如果沒有發展,社會那會進步?」這話似乎成為了多數人的常識,但現實中的發展真的是推動社會進步?如果不仔細看問題,「發展」只是個空洞的概念。


​政府一直都在佈處開發大嶼山,同樣搬弄了一套發展經濟、改善住屋的語言。每個人都需要想的問題是:竟然我們所做的或所支持的,是正在造福社會?還是為今代和下一代人,留下一棵充滿破壞和語言偽術的惡果?

0 Comments

山堂上寂寂寥寥的冬天

12/9/2015

2 Comments

 
Picture
這是2012年的聖誕節期間的一個星期,小編在大嶼山鹿湖結冬安居。每當想起,心內仍然有份很安詳的感覺。

鹿湖是佛教的修行地,有百多年歷史,區內有三十多間寺院靜室分散在叢林裡面,四面環山,只有遠處羗山道傳來微弱的車聲。

在冬安居前一天,仍要工作至凌晨五點,心依然很忙,結果漏帶了很多一星期生活所需。在第一晚功課完結後,寺院的當家師拿著借給我的羊毛衫和袍衣,在門口等我。我以為自己可以照顧好自己,其實還未。

在修行期間,是過著出家人的作息時間,早上四時起床,四時半開始做早課。早課開始時,先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為甚麼要去修行?一切所做的所為何事?一天開始時先清晰自己的方向,然後坐禪、念誦、進食、運動、工作,無一不是修行。初初坐禪很辛苦,人靜下來,又突然憶念很多事,渴望的、愧疚的、狂妄的情緒不時湧現。當時立下了一個法想,無論自己修得好或不好,都不希望浪費在山上難得寧靜的時間,要有所得著(「要有得著」是我當時這樣認為)。

幾日後,有一批同修先走,寺院內餘下十多人共同生活。寒冬時的只有幾十人的禪堂,空間顯得大了寧靜了,像在空曠地方聽到回音一樣,又容易感受到附近同修用功時的力。坐禪時經常出現的腳痛,在這幾天亦成為了修行上的好朋友,這位好朋友跟你身體溝通的時候,正提醒你要把注意力返回呼吸,越多胡思亂想會越痛。漸漸地,在蒲團上你只是聽到心裡面數著呼吸的數字,和旁邊同修的呼吸聲、腳步聲,外邊的風聲、鳥聲,偶然出現的狗吠聲……有一刻,大風刮起樹葉的音聲,音聲在禪堂內很透徹,聽著令整個人被掏空了一樣。

我的師父,和禪院內的導師,與他們相處之間不時給你引導,又留給你很大空間的人,沒有規限你應該要怎樣做,事情的發生會給予你答案。有一次我問佛的心是不是即是純潔(Pure)的心?像小孩子一樣?其實不是,佛的心是純潔(Pure)和清楚(Clear),小孩子的心很純,但很多事不懂得怎樣做,人要修的是一顆Pure and Clear的心,有能力去處理事情和幫助其他生命。你應該怎樣去觀照這個世界的聲音?你怎樣證入你的雙腳?世間衝突的發生出現得很自然,怎樣證入和諧?禪的教法是不立文字,讀的書很少,但是直指人心,你拿著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去投入生活,與師友的相處,這已經是一生人的書。

上山修行是為了落山,但小編沒有覺得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依然經常生煩惱。我都期望別人告訴我,我改變了甚麼。

图片
樂生蓮社
图片
由鹿湖至大澳的古道,由以前的出家人胼手胝足建造。在古道旁邊,有一塊刻著「鍊行」的石碑,好像提醒人在生活中修行。
图片
覺修寺
图片
鹿湖全境
2 Comments

餘德利圍——一個憶念現者、未來者的願

11/24/2015

2 Comments

 
Picture
在梅窩,經過涌口村市政街市,在銀河對岸,有一座花崗岩砌成的更樓,雖然更樓裂縫長出了草,窗枝早已霉爛,但是四壁和槍口依然完整,儼如古代的堡壘,端正地轟立在平坦的四野上,十分令人注目,像要見證在這裡一帶的歷史。不過知道這個地方的香港人並不多。

這座更樓連同旁邊的建築群有一個厚道的名字叫「餘德利圍」,主人是已故的國民政府軍官袁華照,他在梅窩的身份顯嚇,既是兵,亦是賊,亦正亦邪。有人這樣評價他:「九爺出來打大船、搶財主錢餵村農窮民,自然有功。」

在日抗時間,有不少名人和游擊隊在大宅內避難,中國在1949年政權易手後,部份國內難民逃到梅窩,都曾在餘德利圍落腳。當時圍內像一個自足的小社區,屋後是袁氏農埸的稻田、漁塘,每次開飯都有四五十人,武器庫有十多支槍,有自己的維持治安模式,直至七十年代將槍交出。

九爺的傳奇已經作古,今日的餘德利圍顯得冷冷清清,昔日煮飯的大鑊,仍然擺放在瀕臨倒塌的主樓裡。九爺的孫——袁哲之,現在亦已年過六十,過去幾年,很人人嘗試說服袁哲之賣出袁氏大宅,但他卻無動於衷。承傳了爺爺那份豪氣的袁哲之說:「我又唔係等錢洗,點解要賣?」他指著主樓二樓天花倒塌的一角:「我以前咪訓喺呢度!」餘德利圍在2009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歷史古蹟,袁哲之的心願是政府可以斥資保育這的地方,做博物館或文化館之類,「我們這一輩人守衞着這裏傳給下一代,薪火相傳」。許多新界擁有土地的人,恨不得把不勞而獲的地土盡快賣掉,尊重歷史,珍惜家庭親情的人有幾多人?

很多人把「發展和保育之間需取得平衡」掛在口邊,於是我們定了很多古物評級的準則,例如美觀性、能不能夠帶出完整的故事。這些判斷評級的工具很重要,可以幫忙人們在歷史茫茫的大海裡面以管窺天,不過我們又從甚麼出發點去使用這些工具,和為歷史賦與意義?誰人去下判斷和定義?九龍宋山遺址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故事,一樣擋不了發展狂流。

一切事物都是成住壞空的過程,要逝去的不要消失,是不可能。我們留下了甚麼給後來的人?一個文化生命的延續,還是一個急功近利、價值模糊的世界?這是我們的選擇。

图片
2 Comments

二澳的蘆葦林

11/21/2015

1 Comment

 
Picture
這已經是十年前的風景,在一二月的黃昏時份,由分流走入二澳的一段山路,路兩旁邊和沿路的山崗都長著了蘆葦,蘆葦穗在微風裡面搖曳,望著粉紅色的山,令人有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在以前,分流和二澳應該屬於天涯海角的地方,位於大嶼山西南一隅,在那個物質不豐裕的年代,居民每日經過這段路的景象會怎樣呢?

今日,我們很難返回那個接近自給自足的年代,但是生活是不是變得更美滿?近年來,分流至二澳有一片廣闊的林地被夷平,蘆葦林自然不能幸免。據說,這是因為二澳的村民要復村復耕。這是一種語言。

再過多十年,這裡又會變成怎樣?


图片
在以前,由分流進入二澳會過一片蘆葦林,蘆葦高過人頭,道路迂迴曲折,像在迷宮裡面
图片
在十年之前所見的山崗
图片
二澳村,相片攝於2013年12月26日。林地被開發的面積,比相中所見更為廣闊
1 Comment

    Author

    守護大嶼聯盟小編

    Archives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