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按圖放大)
掠奪大嶼懶人包
0) 大嶼山是什麼?大嶼山有什麼?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位於本港西南面,面積達 147.16 平方公里,較香港島還要大。由於遠離香港市區及交通不便等問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大嶼山的發展相當緩慢。區內人煙稀少,使不少社區如梅窩、大澳和東涌等,都保存了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氣息。大嶼山幽靜的環境吸引不少港人於假日遊玩,觀賞日出的熱門地鳳凰山正正坐落於大嶼山。現時大嶼山有七成土地獲劃作郊野公園,為物種帶來豐富的生境,亦因此不少香港有紀錄的物種都能在大嶼山找到,例如中華白海豚、半野化亞洲水牛和香港細辛等。
港英政府在 1989 年發佈《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決定在近大嶼山西北部的赤鱲角興建新機場,促成大嶼山近年的高速發展。東涌新市鎮、青馬大橋、迪士尼樂園和昂坪 360 等基建和設施相繼落成,使該區遊客數量大增。然而,早年大嶼山的發展涉及大量填海工程,已對當區的海洋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而地產商的囤地和康樂旅遊發展亦令大嶼南的自然生態受嚴重威脅。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位於本港西南面,面積達 147.16 平方公里,較香港島還要大。由於遠離香港市區及交通不便等問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大嶼山的發展相當緩慢。區內人煙稀少,使不少社區如梅窩、大澳和東涌等,都保存了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氣息。大嶼山幽靜的環境吸引不少港人於假日遊玩,觀賞日出的熱門地鳳凰山正正坐落於大嶼山。現時大嶼山有七成土地獲劃作郊野公園,為物種帶來豐富的生境,亦因此不少香港有紀錄的物種都能在大嶼山找到,例如中華白海豚、半野化亞洲水牛和香港細辛等。
港英政府在 1989 年發佈《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決定在近大嶼山西北部的赤鱲角興建新機場,促成大嶼山近年的高速發展。東涌新市鎮、青馬大橋、迪士尼樂園和昂坪 360 等基建和設施相繼落成,使該區遊客數量大增。然而,早年大嶼山的發展涉及大量填海工程,已對當區的海洋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而地產商的囤地和康樂旅遊發展亦令大嶼南的自然生態受嚴重威脅。
1) 甚麼是大嶼山發展計劃?大嶼山發展是否新近出現的意念?
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4施政報告》中宣佈,政府將大幅度開拓大嶼山及其周邊海域,「以應付長遠土地需求」。當中的「重頭戲」,乃建議在大嶼山與港島西環之間的中部水域,興建逾千公頃的人工島,建設「東大嶼都會」(詳見《解構東大嶼都會》篇章)。此外,政府亦建議於欣澳填海,並研究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增加商業設施,以配合「東大嶼都會」的發展,及充分利用大嶼山的發展湣力。 政府在該年的施政報告宣讀後兩日,成立了「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以謀劃大嶼山的經濟和社區發展策略(有關更多委員會的資料,可參考第五段),並於2016年初發佈了「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和開展三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最後於2017年6月3日發佈了大嶼山的發展藍圖(藍圖,官方名稱為《可持續大嶼藍圖》)。政府亦於2017年12月把土木工程拓展署進行改組,設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跟進大嶼山的發展及保育工作。 |
後來上任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延續前任特首梁振英的覓地方針,表示將開展一場「土地大辯論」,以尋求社會就未來土地供應選項之最大共識。林鄭月娥於2018年施政報告發佈《明日大嶼願景》,不僅提升東大嶼都會的填海面積,及把北大嶼山既有的發展項目包括其中,更把新界西部如屯門內河碼頭發展、龍鼓灘填海納入願景範圍。
大嶼山發展的歷史脈絡
大嶼山的發展建議並非甚麼新鮮事。早在1970年代,政府已有計劃在大嶼山作休閒康樂發展,有私人發展商亦提出興建酒店、賭場等設施之建議;一些地產商其時亦開始發展愉景灣、澄碧邨等大型低密度私人住宅項目。後來,有建議新機場在鄰近大嶼山北部的赤鱲角興建,也促成新的大嶼山發展方案。八十年代初期,政府進行《North Lantau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研究,詳細審視北大嶼山地區的發展潛力,在1983年發佈的第二階段研究的草擬最終報告中,北大嶼山沿岸的東涌、大蠔等地已有建設可容納近30萬人口的新市鎮的構想。
而在1987年,以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為首的財團,發佈了「西部港灣—大嶼山重要發展計劃」報告書,發展北大嶼山及在鄰接的中部水域作大規模填海,作為城市延伸及發展港口設施,惟該建議被當時的港英政府否決。
大嶼山的發展建議並非甚麼新鮮事。早在1970年代,政府已有計劃在大嶼山作休閒康樂發展,有私人發展商亦提出興建酒店、賭場等設施之建議;一些地產商其時亦開始發展愉景灣、澄碧邨等大型低密度私人住宅項目。後來,有建議新機場在鄰近大嶼山北部的赤鱲角興建,也促成新的大嶼山發展方案。八十年代初期,政府進行《North Lantau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研究,詳細審視北大嶼山地區的發展潛力,在1983年發佈的第二階段研究的草擬最終報告中,北大嶼山沿岸的東涌、大蠔等地已有建設可容納近30萬人口的新市鎮的構想。
而在1987年,以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為首的財團,發佈了「西部港灣—大嶼山重要發展計劃」報告書,發展北大嶼山及在鄰接的中部水域作大規模填海,作為城市延伸及發展港口設施,惟該建議被當時的港英政府否決。
(《North Lantau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預想發展圖)
及後,當新機場選址正式確定,政府在1989年提出《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並於翌年開展《新界西南發展策略檢討》,再次就大嶼山的發展方向作出規劃,1992年發佈的《North Lantau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最終報告塑造了北大嶼山地區發展和填海計劃的雛形。新機場的落成,加上香港整體的經濟發展狀況轉變,社會人士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亦日益上升,政府在2001年就《新界西南發展策略》發佈推薦策略,部份重點包括在大嶼山東北部發展旅遊及康樂樞紐、在南大嶼山作自然保育及可持續的康樂發展,及擴大郊野公園範圍等。
及後,政府於2004年成立「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專責小組」,由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牽頭,所有成員俱為政府官員。專責小組確立了大嶼山的四大發展方向,包括:經濟基礎建設和旅遊、以區內文化特色、自然景觀為主題的旅遊點、發揮郊野公園的康樂發展潛力,和滿足自然保育需要。當時政府在各個範疇下列出了不同的具體發展方向和策略。經過兩次公眾論壇及多次會議,收集五百多份公眾意見書後,政府於2007年發佈《經修訂的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並制訂了涵蓋自然、文物和景觀三個主要範疇的「保育策略」,當中一項重要原則,是「所有發展建議對大嶼山的天然資源造成不利影響應減至最低」。
推翻昔日諮詢共識
然而,在該計劃不少內容仍未實施的情況下,政府就急於重新提出有關大嶼山的發展建議的行為,甚有推翻概念計劃共識的意味。於《2014施政報告》中,梁振英鮮明地指出大嶼山乃「粵港澳三地的交匯點」,故此「大嶼山的功能和發展潛力將要改寫」,故決定大幅度發展大嶼山。
2016年1月10日,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以「全民新空間」為題發佈工作報告,提出多項發展建議,並於同年1月31日起就相關的發展方案諮詢公眾三個月。在公眾參與活動過後,政府整合所收集得來的意見,於同年11月5日發表公眾諮詢報告,並於2017年6月3日確立大嶼山的發展藍圖。
可是,從工作報告和藍圖告內容所見,今天的大嶼山發展策略,跟多年前訂下的方針,以及公眾人士對大嶼山的期許,已是背道而馳。
然而,在該計劃不少內容仍未實施的情況下,政府就急於重新提出有關大嶼山的發展建議的行為,甚有推翻概念計劃共識的意味。於《2014施政報告》中,梁振英鮮明地指出大嶼山乃「粵港澳三地的交匯點」,故此「大嶼山的功能和發展潛力將要改寫」,故決定大幅度發展大嶼山。
2016年1月10日,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以「全民新空間」為題發佈工作報告,提出多項發展建議,並於同年1月31日起就相關的發展方案諮詢公眾三個月。在公眾參與活動過後,政府整合所收集得來的意見,於同年11月5日發表公眾諮詢報告,並於2017年6月3日確立大嶼山的發展藍圖。
可是,從工作報告和藍圖告內容所見,今天的大嶼山發展策略,跟多年前訂下的方針,以及公眾人士對大嶼山的期許,已是背道而馳。
2) 現時大嶼山的發展定位和策略若何?
由梁振英於2014年的施政報告表示要大規模開發大嶼山,至2016年「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的發佈,及2017年大嶼山發展藍圖和2018年「明日大嶼願景」的制定,多份文件都指出大嶼山處於大珠三角地區的策略性位置,可作為通往國際及區域的「雙門戶」,故此大嶼山擁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部份成員如哈永安和劉炳章,也曾多次在報章專欄和電視節目中多番表示大嶼山可配合珠三角「大灣區」的發展,難免令人猜想大嶼山的發展計劃甚具配合珠三角地區的成份。
由梁振英於2014年的施政報告表示要大規模開發大嶼山,至2016年「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的發佈,及2017年大嶼山發展藍圖和2018年「明日大嶼願景」的制定,多份文件都指出大嶼山處於大珠三角地區的策略性位置,可作為通往國際及區域的「雙門戶」,故此大嶼山擁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部份成員如哈永安和劉炳章,也曾多次在報章專欄和電視節目中多番表示大嶼山可配合珠三角「大灣區」的發展,難免令人猜想大嶼山的發展計劃甚具配合珠三角地區的成份。
(《可持續大嶼藍圖》展示大嶼山與珠三角地區的公路/基建連結)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規劃及保育小組於2014年11月14日的小組會議中,制訂了大嶼山的規劃願景,乃「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以推動大嶼山的策略性增長及可持續發展」,配合「宜居、宜業、宜商、宜樂及宜學」等概念,以期製造大量就業機會,吸引和薈萃人才;而保育工作方向及原則則為「確保具保育價值地點的生態、文物及景觀價值不會被發展所破壞,並同時加強點、線、面的連繫,讓社會大眾一同享受大嶼山的寶貴資產」。
在如斯情況下,大嶼山被賦予四個策略性定位,惟此定位早在第一屆委員會2014年6月召開第二次會議時早已提出,並一直沿用至「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及發展藍圖內:
- 大珠三角地區國際運輸、物流及貿易樞紐
- 大珠三角地區和亞洲的服務核心區
- 策略增長區及新的大都會
- 自然及文化資源寶藏
發展藍圖指大嶼山的空間佈局的大方向為「北發展,南保育」,而相關的四個空間運用主題(北大嶼山走廊、東北大嶼山匯點、東大嶼都會、大嶼山大部分地區)亦同樣在第一屆委員會2014年6月召開第二次會議時被制定。而2018年《明日大嶼願景》的主要目標包括締造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為經濟發展引進動力、為市民和訪客創造休閒和娛樂的好去處等,以進一步加強聯繫,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市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
(第一幅圖片出自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規劃及保育小組交件05/2014;第二幅圖片出自發展局局長2016年5月22日的《局長隨筆》)
(《明日大嶼願景》發展規劃圖)
除了規模最龐大的「東大嶼都會」外,北大嶼山尚有多項正在進行或現正倡議/研究中的填海和發展項目,俱被包括在發展藍圖裡。各項目的簡介和最新進展詳列如下:
- 欣澳填海:屬優化土地供應之近岸填海選址之一,填海面積約60-100公頃,為「東北大嶼山匯點」的重要構成。因處於機場航遁及嗓音管制區,未能作房屋發展,建議作康樂及旅遊設施用地。填海工程研究撥款於2017年3月28日獲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
- 小蠔灣車廠上蓋發展:2015-2017年的施政報告曾表示已委託港鐵研究車廠上蓋的發展湣力,港鐵於2017年7月提出包括108幢住宅大樓的綜合發展區。項目未有進行公眾諮詢,已完成法定城市規劃委員會程序。港鐵公司於2022年下旬以「Oyster Bay」的概念宣傳上蓋發展計劃,惟首次的項目發展投標,卻以流標收場
- 小蠔灣填海:屬優化土地供應之近岸填海選址之一,土木工程拓展處於2018年1月發佈初步的填海可行性研究,預計填海面積約100公頃,用作社區和教育設施等
- 東涌新市鎮擴展:作為東涌新市鎮的延伸,將在東涌東部填海120公頃,並開發東涌谷。發展項目於2012-2014年間進行過三次公眾參與活動,填海工程於2017年初展開。發展完成後,預計整個東涌的人口將增加至27萬,六成新增住宅為公營房屋,亦會建設區域商業樞紐
-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發展(BCF):2014年施政報告表示將探討在口岸人工島增建商業設施,首階段公眾參與於2015年7月舉行,初步概念顯示新增商業樓面可達50萬呎。2018年尾,政府表示已邀請機場管理局提交發展規劃大綱
- 機場第三條跑道:香港國際機場2030大綱的建議發展,將填海650公頃,造價預計為1415億。機場管理局透過自行融資的財務方案,不需向政府申請撥款。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2015年3月17日核准第三跑道工程,工程於2016年8月1日展開
- 機場北商業區(NCD):在機場興建包括商業、娛樂、酒店等設施,預計2020年落成
- 屯門40及46區:位處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北端出口,現況為物流及特殊工業用地。政府正進行研究探討該地區的發展湣力,曾於2015年9月進行公眾參與
就整個大嶼山的經濟及旅遊發展策略,政府亦曾請獨立顧問開展專題研究,兩項研究已於2015年9月大致完成,大部份方案也包含在「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中:
(報告連結)
(ICF Consulting Services建議的大嶼山經濟發展策略,三項概念沿用至發展藍圖裡「經濟與民生」的規劃原則)
(規劃署2015年9月發佈的大嶼山康樂及旅遊發展策略)
與此同時,政府及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也提出了多項短期發展建議,例如把昂坪纜車延伸至大澳、興建東涌至大澳沿海公路、興建單軌鐵路連接東涌機場和港珠澳大橋口岸等。於2015年施政報告中,政府亦指出短期內將探討開放大嶼山南部的封閉道路,並開展梅窩及大澳的美化工程,及越野單車徑的建設工作。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亦於2015年9月提出將研究整合大嶼山及喜靈洲的懲教設施,以釋放土地建屋。
就開放嶼南道之事宜,在2015年7月,政府當局在未經社會廣泛討論的情況下,決意開放現時為禁區的大嶼山南部道路,初步建議為增加旅遊巴士配額,及容許50部私家車在平日以消閒康樂為由進入大嶼山南部地區。運輸署於2015年12月4日正式確認,由同年12月25日開始,可進入大嶼山南部的旅遊巴士配額將由30部增加至40部;而私家車可由2016年2月開始,於逢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八時至晚上七時,以休閒康樂名義申請進入大嶼山南部,名額為25個。2020年11月,運輸署擬增加私家車進入南大嶼山的配額,在諮詢離島區議會時遭一致反對,但仍然於2022年7月1日落實推行。
就開放嶼南道之事宜,在2015年7月,政府當局在未經社會廣泛討論的情況下,決意開放現時為禁區的大嶼山南部道路,初步建議為增加旅遊巴士配額,及容許50部私家車在平日以消閒康樂為由進入大嶼山南部地區。運輸署於2015年12月4日正式確認,由同年12月25日開始,可進入大嶼山南部的旅遊巴士配額將由30部增加至40部;而私家車可由2016年2月開始,於逢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八時至晚上七時,以休閒康樂名義申請進入大嶼山南部,名額為25個。2020年11月,運輸署擬增加私家車進入南大嶼山的配額,在諮詢離島區議會時遭一致反對,但仍然於2022年7月1日落實推行。
3) 現時大嶼山的生態受到怎麼樣的威脅?
大嶼山偌大的郊野公園範圍,以及早年的低度發展,孕育了大嶼山豐富的生態環境。根據漁護署資料,香港境內約七成兩棲及爬行動物、六成蜻蜓品種及逾半蝴蝶品種都可以在島上內找到,例如黃斑弄蝶、盧氏小樹蛙、香港細辛及大嶼八角等罕見物種便可在大嶼山找尋其足跡。其中香港細辛為僅在香港大嶼山內可見的極危植物,是大嶼山珍貴物種的代表,該物種除具藥用及觀賞價值,對研究香港和中國的植物區系有一定科學價值。
此外,全港最大的陸地哺乳濕地動物:亞洲水牛,在全港只剩下約130頭,其中72頭就在南大嶼山。牠們因為過時的保育政策而面臨滅絕威脅。大嶼山亦是香港唯一仍然保持原村牛群居住在原村的社區,9群原村牛群其中,7群黃牛繁殖群和三群水牛繁殖群,自祖先時就從來沒有離開過大嶼山。大嶼山的水牛生態在2014年亦已獲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承認為「人文價值景觀遺產」。
除了以上所述,大嶼山亦有不少常見的動植物物種,詳見下表:
此外,大嶼山和周邊離島亦保存了不少歷史名勝和傳統習俗節慶,可見大嶼山也是香港歷史和人文發展的一大搖籃:
由是觀之,大嶼山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俱十分豐富,絕非如林奮強形容的「醜小鴨」,更不只是單純的「香港後花園」那麼簡單,理應進一步受到保護。郊野公園中茂密的次生林地、灌木地、草地及淡水生境,均具有高度的自然保育價值。大嶼山現時除體現社區發展與自然保育之間的平衡外,還充分展示了郊野公園的各項主要職能,包括保育自然生境及野生動植物、淨化香港的空氣、為香港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儲備等。
然而,早年建造機場及其他大型基建,已經使各類生物的數量大幅下降,生態的破壞是永遠都無法修復和逆轉。高速的發展亦使社區歷史無法繼續傳承,例如東涌的馬灣涌村已無復當年的熱鬧。雖然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不少委員表示同意大嶼山擁有豐富的環境、生態、文化及文物價值,並應加以保育,但「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曾建議在大嶼山14處地點增設康樂及旅遊設施。「綠色旅遊」概念背後仍然鼓吹大量旅客到大嶼南消費娛樂,實未能照顧地區的持份者需要和自然環境之承受能力。在公眾諮詢期間,部份旅遊項目如大東山的觀星設施、水口動物農莊、長沙水療渡假村等,亦引來公眾人士非議。
而且,政府早前大張旗鼓就南大嶼多個旅遊發展項目提出諮詢,已令不少發展商摩拳擦掌,使大嶼山不少地區如貝澳濕地、塘褔、梅窩和東涌的非法傾倒泥頭和林木破壞的情況非常嚴重。可是,由於現行城市規劃條例的漏洞,大嶼山不少鄉郊地區並沒有被發展審批地區圖(DPA)覆蓋,使規劃署無法管制這些地區的土地用途及採取執法行動,更令發展商有恃無恐的破壞環境。
然而,早年建造機場及其他大型基建,已經使各類生物的數量大幅下降,生態的破壞是永遠都無法修復和逆轉。高速的發展亦使社區歷史無法繼續傳承,例如東涌的馬灣涌村已無復當年的熱鬧。雖然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不少委員表示同意大嶼山擁有豐富的環境、生態、文化及文物價值,並應加以保育,但「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曾建議在大嶼山14處地點增設康樂及旅遊設施。「綠色旅遊」概念背後仍然鼓吹大量旅客到大嶼南消費娛樂,實未能照顧地區的持份者需要和自然環境之承受能力。在公眾諮詢期間,部份旅遊項目如大東山的觀星設施、水口動物農莊、長沙水療渡假村等,亦引來公眾人士非議。
而且,政府早前大張旗鼓就南大嶼多個旅遊發展項目提出諮詢,已令不少發展商摩拳擦掌,使大嶼山不少地區如貝澳濕地、塘褔、梅窩和東涌的非法傾倒泥頭和林木破壞的情況非常嚴重。可是,由於現行城市規劃條例的漏洞,大嶼山不少鄉郊地區並沒有被發展審批地區圖(DPA)覆蓋,使規劃署無法管制這些地區的土地用途及採取執法行動,更令發展商有恃無恐的破壞環境。
(東涌谷的非法倒泥情況)
雖然2017年6月3日發佈的大嶼山發展藍圖對大嶼山南部的康樂旅遊發展方案有所刪減,也提出設立跨部門小組加強管制違法廢物棄置及研究合適的措施應對,亦已在2017/18年度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備3千萬以支持南大嶼的自然保育項目,但如政府改善相關法例的速度趕不上發展商破壞土地的速度,保育措施只會是徒勞無功。而藍圖提出的其他保育措施對比 2007 年《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所提出一份涵蓋自然保育、文物保護和景觀保育的詳細保育策略,仍然相距甚遠。「可持續大嶼辦事處」以土木工程署為主導,負責保育事宜的員工只有一位林務主任,大嶼山的環境保育仍然甚具隱憂。
另外,現時政府以「斬件式」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即分開計算單獨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也無法完全反映眾多大型建設項目同時進行期間對環境的累計影響。故此,一個涵蓋大嶼山北岸水域的策略環評乃必須,以全面探討各填海項目對周遭環境的累積影響。
另外,現時政府以「斬件式」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即分開計算單獨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也無法完全反映眾多大型建設項目同時進行期間對環境的累計影響。故此,一個涵蓋大嶼山北岸水域的策略環評乃必須,以全面探討各填海項目對周遭環境的累積影響。
4) 現時大嶼山各區面臨著怎麼樣的社區問題?
A) 空氣污染:
B) 就業問題:
C) 社區設施匱乏:
D) 交通問題:
A) 空氣污染:
- 位於大嶼山北部的東涌新市鎮,因為風向及地理位置問題,赤鱲角機場的飛機升降及珠三角工廠所排出的廢氣容易在東涌積聚,使其成為全港空氣污染情況最嚴重的地方。日後港珠澳大橋及第三條跑道落成後, 車流及空運量勢必增加,空氣污染情況可能會愈來愈嚴重。
B) 就業問題:
- 位於東涌西部的逸東邨,有二十五棟大樓,人口五萬多人,是全港最大型的公共屋邨。然而,而區內亦沒有足夠和多元化的工種及空缺可以選擇,大量人口都不能原區就業。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的資料,東涌七萬八千人口當中,只有六千人能夠原區就業,比率甚低。居民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到市區上班上學,非常不便。而且,東涌市中心的商店受自由行帶動,物價不斷上升,亦對居民的經濟能力構成沉重負擔。有團體曾連結東涌區學校舉行實習計劃,培訓學生進入大嶼山的企業工作,但相關工種只集中於零售、酒店、旅遊、展覽業等,而預料將來北大嶼山多項基建發展所帶來的工種將繼續集中於上述範疇,仍然未能滿足年青人的多元發展需要。
C) 社區設施匱乏:
- 東涌在發展十多年後,游泳池和圖書館在2011和2012年才相繼投入服務。而坐落逸東邨旁的北大嶼山醫院已於2013年9月投入服務,雖然現時已提供二十四小時急症室和住院服務,但醫院的功能仍然未臻完善,致使區內病情嚴重的病人仍需轉送至其他醫院,情況未如理想。
- 東涌區內只有兩個由領展經營的街市,因著外判等各種情況,令物價高昂,逸東村的街市更是全港物價最高的街市。居民及關注團體多番向政府爭取設立墟市和興建由食環署營運的市政街市,為居民提供更多廉價的貨品選擇,惟相關部門卻以規劃準則沒有硬性規定人口及街市檔口比例等理據,一直沒有正面處理居民的訴求。部份居民面對高昂的物價,亦只好跨區買送。
- 大澳區內唯一醫療機構大澳賽馬會診所,亦只能維持平日門診服務及每日4小時急症服務。現時,大澳年青人口大多早已遷出,年長人口卻不斷增加,由於身體機能逐漸老化,有不少長者患上已長期慢性疾病,致使專科門診的需求因此而增加。由於大澳區沒有專科門診,老人家需要長途跋涉到區外求醫。相當不便。
D) 交通問題:
- 現時出入東涌的主要通道東涌線,因為訊號系統及青馬大橋的流量限制,在繁忙時間已用盡班次上限。現時政府已在進行東涌新市鎮拓展研究,但當東涌線容量根本無法容納新增人口的時候,勢必製造新的交通問題。
- 近年大澳的遊客不斷上升,但由於出入大澳的唯一道路相當狹窄,又需要攀山,承載力有限,巴士班次不足亦令大澳和大嶼山南部沿線的居民難以登車。港珠澳大橋通車後,估計大嶼山的遊客將進一步增加,大嶼山的交通問題亦會轉趨惡化。
5) 甚麼是「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它的組成若何?委員會能促進大嶼山發展的公眾參與和有效就大嶼山發展訂下均衡的方向嗎?
委員會組成單一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立於2014年1月17日,由政府官員及非官方委員組成,以謀劃大嶼山的經濟和社區發展策略。惟第一屆委員會20人當中,只有一人為泛民議員,來自環保界人士亦只有兩位。其他成員則分屬「梁營」、鄉事派及建制,以從事地產、測量、航運、物流、商場及旅遊等行業為主,當中更不乏與大嶼山發展有關之人士。政府後來四度延續委員會,但也只是新增了少量環保界人士、學者和東涌地區青年代表,基本的成員架構並無大改變。
委員會的成員背景一面倒,在報告中所提出的發展方向亦可見不斷鼓吹消費主義,成為政府大嶼山發展大計的「幫兇」。上文提及過的大嶼山發展定位「把大嶼山打造成大珠三角的國際運輸、物流及貿易樞紐、大珠三角和亞洲的服務樞紐及香港的自然資產寶藏」則是由第一屆委員會於第二次會議中制定過來。為了矮化大嶼山生境,合理化開發大嶼山的建議,委員會部份成員,例如林奮強和劉炳章,更一直磨刀霍霍,不斷以「腳趾尾」、「醜小鴨」、「郊野公園使用量不高」、「樹木都唔係太多」、「郊野公園非不能碰」等論調去形容大嶼山。
利益衝突割據
更有甚者,政府雖指出委員會要求各成員進行更嚴格的利益申報,但有關的申報制度實際上較區議員的更為粗疏,當中完全沒有要求委員提供所涉項目詳情。翻查利益申報表,亦發現大量委員可能涉及利益衝突問題,例如--
現時,大嶼山不少農地,已被不同發展商如置地、九倉等收購,故此這個「諮詢委員會」實際上只是讓不同委員在大嶼山進行利益割據,壟斷更多的財富,使大嶼山被私有化成地產財團的「大魚生」!
黑箱作業,缺乏公眾參與
政府和委員會雖然在2016年1月至4月期間舉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但公眾參與的形式只包括巡迴展覽、公眾論壇等形式,活動詳情也只會在網上發佈,相關的簡報會 / 焦點小組亦只限特定界別人士參與,此舉實未能有效讓民眾深入了解大嶼山的現況,從而對發展計劃作出客觀的評價。雖然政府和委員會多番表示公眾參與並沒有前設,待廣泛聆聽公眾意見後才會去制訂「大嶼山發展藍圖」,但諮詢內容乃按照「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的內容為基礎,早已有預設立場,公眾只能「象徵式」地選擇用甚麼方案去發展大嶼山,卻無法對大嶼山發展的整體方向和目標,以至大嶼山應否發展提出意見。在諮詢過程中,政府向市民收集意見的方式頗具引導性,只是就工作報告提出的20個發展策略去詢問市民的意見,但該等發展策略的標題卻顯得空泛。政府於2016年11月5日就公眾諮詢發表報告時,亦看到雖然不少市民就個別項目提出質疑,政府卻同樣把該等意見撥歸為「支持該項發展策略」。
更甚的是,2016年5月,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來港視察時,政府向其展示一個詳細顯示了「東大嶼都會」發展方案的模型,及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誌中也展示了一張充份展示人工島輪廓的圖片,惟相關模型和圖片從未有在公眾參與活動期間向市民展示過,這更顯公眾諮詢乃「形同虛設」,實際發展方案早已由政府內定。
委員會組成單一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立於2014年1月17日,由政府官員及非官方委員組成,以謀劃大嶼山的經濟和社區發展策略。惟第一屆委員會20人當中,只有一人為泛民議員,來自環保界人士亦只有兩位。其他成員則分屬「梁營」、鄉事派及建制,以從事地產、測量、航運、物流、商場及旅遊等行業為主,當中更不乏與大嶼山發展有關之人士。政府後來四度延續委員會,但也只是新增了少量環保界人士、學者和東涌地區青年代表,基本的成員架構並無大改變。
委員會的成員背景一面倒,在報告中所提出的發展方向亦可見不斷鼓吹消費主義,成為政府大嶼山發展大計的「幫兇」。上文提及過的大嶼山發展定位「把大嶼山打造成大珠三角的國際運輸、物流及貿易樞紐、大珠三角和亞洲的服務樞紐及香港的自然資產寶藏」則是由第一屆委員會於第二次會議中制定過來。為了矮化大嶼山生境,合理化開發大嶼山的建議,委員會部份成員,例如林奮強和劉炳章,更一直磨刀霍霍,不斷以「腳趾尾」、「醜小鴨」、「郊野公園使用量不高」、「樹木都唔係太多」、「郊野公園非不能碰」等論調去形容大嶼山。
利益衝突割據
更有甚者,政府雖指出委員會要求各成員進行更嚴格的利益申報,但有關的申報制度實際上較區議員的更為粗疏,當中完全沒有要求委員提供所涉項目詳情。翻查利益申報表,亦發現大量委員可能涉及利益衝突問題,例如--
- 余漢坤,現為離島區議會大嶼南選區議員,曾任信和置業總經理,現職恆基地產。信和在梅窩及長沙合共擁有不少於20萬呎土地。他與太太亦分別持有近40間地產公司的股份。而余漢坤的岳父劉皇發,以及劉皇發另外兩位女兒,也在大嶼山不同地區,例如東涌和二澳,持有大量土地。
- 林筱魯,現為古物古跡辦事處成員,他在二澳推行所謂「復耕」計劃,但長遠卻有意發展生態旅遊。林的生意遍布大陸多個省市,其太太在規劃署任職總城市規劃師、可接觸城規會機密文件,但林卻從來沒公開申報。
- 而已經因病辭世的前委員張建東,亦曾為香港興業的非執行董事,該公司在愉景灣及三四白灣一帶,囤積了最少40萬呎土地。
- 哈永安擔任亞洲國際博覽館行政總裁至2018年9月,亦為大嶼山發展聯盟創會主席,大嶼山的高速發展可為博覽館引來直接的經濟利益
現時,大嶼山不少農地,已被不同發展商如置地、九倉等收購,故此這個「諮詢委員會」實際上只是讓不同委員在大嶼山進行利益割據,壟斷更多的財富,使大嶼山被私有化成地產財團的「大魚生」!
黑箱作業,缺乏公眾參與
政府和委員會雖然在2016年1月至4月期間舉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但公眾參與的形式只包括巡迴展覽、公眾論壇等形式,活動詳情也只會在網上發佈,相關的簡報會 / 焦點小組亦只限特定界別人士參與,此舉實未能有效讓民眾深入了解大嶼山的現況,從而對發展計劃作出客觀的評價。雖然政府和委員會多番表示公眾參與並沒有前設,待廣泛聆聽公眾意見後才會去制訂「大嶼山發展藍圖」,但諮詢內容乃按照「全民新空間」工作報告的內容為基礎,早已有預設立場,公眾只能「象徵式」地選擇用甚麼方案去發展大嶼山,卻無法對大嶼山發展的整體方向和目標,以至大嶼山應否發展提出意見。在諮詢過程中,政府向市民收集意見的方式頗具引導性,只是就工作報告提出的20個發展策略去詢問市民的意見,但該等發展策略的標題卻顯得空泛。政府於2016年11月5日就公眾諮詢發表報告時,亦看到雖然不少市民就個別項目提出質疑,政府卻同樣把該等意見撥歸為「支持該項發展策略」。
更甚的是,2016年5月,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來港視察時,政府向其展示一個詳細顯示了「東大嶼都會」發展方案的模型,及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誌中也展示了一張充份展示人工島輪廓的圖片,惟相關模型和圖片從未有在公眾參與活動期間向市民展示過,這更顯公眾諮詢乃「形同虛設」,實際發展方案早已由政府內定。
此外,第一屆委員會在2014年6月召開第二次會議時,在仍未進行法定公眾諮詢程序的情況下,已表示收集了坊間過百項對大嶼山發展的意見,並根據該等意見私自歸納出後來得到確立的四大發展主題(北大嶼山走廊、東北大嶼山匯點、東大嶼都會、大嶼山大部份地區作保育、消閒、文化及綠色旅遊)。而委員會自成立至今,並不會預先向公眾發佈舉行會議的日期,相關討論文件亦需待會議完結後多時才會上載至發展局之網站。委員會秘書處曾指出,「由於該些會議資料/討論文件須經小組委員會討論才可通過及向公眾發放,不宜在會議前向傳媒或公眾披露,以免與會後發放的資訊淆而引致訊息混亂及不必要誤會」(公眾關係及推廣小組2016年7月29日會議記要)。此外,除非委員有特別要求,他們的發言亦不會在會議紀錄裡記名。
委員會會按照發展情況及工作需要,成立工作小組(第一屆為「規劃及保育小組」、「經濟及社會發展小組」、「交通及運輸小組」及「公眾關係及參與小組」;第二屆及第三屆則包括「可持續發展小組」、「交通運輸及地區改善項目小組」及「公眾關係推廣小組」)。但小組在提出相關的規劃願景及保育工作原則時,亦從未有徵詢公眾人士的意見。小組雖設有增選委員,但該等人士亦全由有關當局委任,而且大部份人士跟大嶼山的親建制勢力有緊密關係,比方
而第三屆委員會在2018年至2020年兩年任期間,小組的會議議程和紀錄從未有上載至發展局網站,亦令公眾無法得知小組的運作和工作情況。
聯盟於2015年4月更揭發有委員會成員聲稱因公務繁忙,委派他們所屬的公司/團體代表列席會議,並獲委員會接納此等做法,破壞規矩之做法令人嘩然。
更甚的是,政府官員亦已於2015年上半年巡迴全港各區的區議會作所謂「諮詢」,意圖借區議會以建制派佔多數的局面,塑造全港各區居民都支持大嶼山發展的假象。一些跟大嶼山發展有密切關係的團體,亦容易受到有關當局眷顧,早早向他們徵詢有關發展的意見。
由是觀之,市民根本沒有足夠渠道監察委員會的工作,而大眾人士往往也是最後一個得悉大嶼山發展的方向的群體,可是討論框架卻早已被不同的既得利益者預先制定,如斯黑箱的諮詢程序完全漠視規劃發展應有的程序公義,市民的參與權和知情權也被剝奪。
委員會會按照發展情況及工作需要,成立工作小組(第一屆為「規劃及保育小組」、「經濟及社會發展小組」、「交通及運輸小組」及「公眾關係及參與小組」;第二屆及第三屆則包括「可持續發展小組」、「交通運輸及地區改善項目小組」及「公眾關係推廣小組」)。但小組在提出相關的規劃願景及保育工作原則時,亦從未有徵詢公眾人士的意見。小組雖設有增選委員,但該等人士亦全由有關當局委任,而且大部份人士跟大嶼山的親建制勢力有緊密關係,比方
- 劉淑嫻(第一屆「經濟及社會發展小組」增選委員,第二屆「可持續發展小組」增選委員,第三屆「公眾關係及推廣小組」增選委員)乃東安健社會服務基金有限公司的經理,
- 葉錦洪(第一屆「公眾關係及參與小組」增選委員,第二及第三屆「公眾關係及推廣小組」增選委員)是離島區青年聯會主席,
- 李榮貴(第一屆「公眾關係及參與小組」增選委員)是大嶼山青年商會創會召集人、「幫港出聲」成員,
- 黃福根(第一屆「公眾關係及參與小組」增選委員,第二屆「可持續發展小組」增選委員)為離島區前任鄉事派區議員,
- 曾維謙(第二屆「交通運輸及地區改善項目小組」增選委員)為「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
- 王俊傑(第三屆「交通運輸及地區改善項目小組」增選委員)為工聯會東涌社區幹事
而第三屆委員會在2018年至2020年兩年任期間,小組的會議議程和紀錄從未有上載至發展局網站,亦令公眾無法得知小組的運作和工作情況。
聯盟於2015年4月更揭發有委員會成員聲稱因公務繁忙,委派他們所屬的公司/團體代表列席會議,並獲委員會接納此等做法,破壞規矩之做法令人嘩然。
更甚的是,政府官員亦已於2015年上半年巡迴全港各區的區議會作所謂「諮詢」,意圖借區議會以建制派佔多數的局面,塑造全港各區居民都支持大嶼山發展的假象。一些跟大嶼山發展有密切關係的團體,亦容易受到有關當局眷顧,早早向他們徵詢有關發展的意見。
由是觀之,市民根本沒有足夠渠道監察委員會的工作,而大眾人士往往也是最後一個得悉大嶼山發展的方向的群體,可是討論框架卻早已被不同的既得利益者預先制定,如斯黑箱的諮詢程序完全漠視規劃發展應有的程序公義,市民的參與權和知情權也被剝奪。
(發展局印製的大嶼山發展宣傳海報)
在成立架床疊屋的委員會以外,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報告更進一步表示,將成立大嶼山拓展處,統籌大嶼山發展的事宜,但當時有關大嶼山發展的公眾參與才剛展開。政府及後把拓展處更名為「可持續大嶼辦事處」,企圖遮掩以基建工程「拓展大嶼山」為實的目的。但在大嶼山的發展和保育仍然未有共識及方向的情況下,政府貿然要求開設一個專責大嶼山事項的辨事處,毫不合理。而「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自2017年12月成立以來,並未有大規模的工作得以落實,對南大嶼山的倒泥情況亦顯得束手無策。辦事處亦曾經舉辦如「拍。歷東涌」的攝影比賽,亦有超越土木工程拓展處職權範圍之嫌。林鄭月娥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亦指出,因為《明日大嶼願景》涵蓋範疇廣泛,牽涉多個決策部門,將成立直接向其匯報的跨部門專責小組,此舉同樣違反了既有發展項目的推進程序,架空了現有政府的管治層級,更顯政府首長可直接介入香港大型基建發展的事項。
6) 倘若各個大嶼山發展倡議成功上馬,大嶼山發展過後的模樣將是怎麼樣?守護大嶼山對香港有甚麼重要性?
2015年9月,有消息人士指大嶼山各個發展項目如全數上馬,未來將會成為一個總人口達100萬人的高密度城市,內設購物商場、商業設施和住宅。各路親建制人士不斷闡述大嶼山俱巨大發展潛力,將為香港長遠經濟發展帶來新氣象的論調。例如大嶼山發展聯盟,他們經常表示大嶼山將成為國際航空和珠三角陸路樞紐,如能掌握「大灣區」所帶來的龐大機遇,把大嶼山發展成高端航空橋頭經濟區,將帶來逾30萬就業機會。政府看似也汲取了過往發展新市鎮時的教訓,建議採用「低碳」、「智慧」等概念去發展大嶼山。 但是一幢幢高樓大廈,加上單一的用途,多年後的大嶼山實際上只會成為跟香港其他地方沒有兩樣的「倒模城市」。年青人看似能夠找到不少範疇的就業機會,惟工種仍只集中在零售、酒店、飲食、旅遊等服務性行業,出路其實並無太多改善空間,年青工人亦只能繼續被資本家剝削,無法充分探索自我,發揮個人潛能。 大嶼山遼闊的郊野公園,除維持了一個俱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外,茂密的林蔭亦成為香港的「市肺」,使香港的空氣得以淨化,改善空氣質素,乃香港可持續發展和維生的重要儲備。大嶼山清幽的環境也孕育了本港的「佛教五大禪林」。更重要的是,大嶼山的天然環境並無任何使用限制,所有人俱可以平等享用,所以,大嶼山無疑對香港人相當重要:它能夠讓香港人從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到喘息、洗滌心靈、重拾人性尊嚴,這些珍貴資產也是塑造香港獨特個性的重要元素。現時,大嶼山南部不同社區各俱獨有的本土文化特色及生態環境:漁村文化、水上棚屋;海灣連綿、水清沙幼;水牛背鷺、田野蔥香;靈山河川、奇岩礦洞等。這些特色已構成一片美麗的「天鵝湖」,這片美麗淨土若遭發展破壞,或被大型基建或旅遊項目「私有化」,勢是香港人的一大損失。 故此,守護大嶼山不僅是保衛香港的後花園和最後一片淨土,也是對政府粗暴強姦民意、盲目附和內地發展的現象和趨勢說「不」! |
(團結香港基金設計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