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已經是十年前的風景,在一二月的黃昏時份,由分流走入二澳的一段山路,路兩旁邊和沿路的山崗都長著了蘆葦,蘆葦穗在微風裡面搖曳,望著粉紅色的山,令人有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在以前,分流和二澳應該屬於天涯海角的地方,位於大嶼山西南一隅,在那個物質不豐裕的年代,居民每日經過這段路的景象會怎樣呢?
今日,我們很難返回那個接近自給自足的年代,但是生活是不是變得更美滿?近年來,分流至二澳有一片廣闊的林地被夷平,蘆葦林自然不能幸免。據說,這是因為二澳的村民要復村復耕。這是一種語言。
再過多十年,這裡又會變成怎樣?
今日,我們很難返回那個接近自給自足的年代,但是生活是不是變得更美滿?近年來,分流至二澳有一片廣闊的林地被夷平,蘆葦林自然不能幸免。據說,這是因為二澳的村民要復村復耕。這是一種語言。
再過多十年,這裡又會變成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