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5 聯盟致環境諮詢委員會有關「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計劃」之意見書
致: 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及委員
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
一份資料不全 甩甩漏漏 以偏蓋全 混淆視聽的生態調查報告
你會接受嗎?
得悉環境諮詢委員會(下稱環諮會)將於 2023.02.06 討論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交「交椅洲人工島 」[(環諮會討論文件 1/2023 及 2/2023)],守護大嶼聯盟(下稱聯盟)盼藉此機會向委員提出我們的關注。
環諮會曾於 2021 年 11 月 8 日聽取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就有關項目初步計劃的簡介,當日環諮會成員該項目對環境、生態、氣候及需要性等問題都積極提問及提出意見。上任主席黃遠輝先生在會議總結時表示歡迎署方能定期向環諮會匯報有關進展,聽取委員的意見。而且根據該次會議紀錄閉門討論環節就環境方面提出了多項意見,包括:
政府至今沒有公開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for Hong Kong 2030+ and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for Hong Kong 2030+–Feasibility Study) 完整報告。聯盟就文件(ACE PAPER 1/2023)有以下意見:
一. 生態研究報告 重施故技 避重就輕 以偏蓋全 混淆視聽
甲. 有關海洋哺乳動物調查
根據署方提供的文件(ACE PAPER 1/2023)有關生態研究只做了 12 個月,報告主要在 14- 16 的三頁附錄中列出。在第 14 頁有關海洋哺乳動物調查,主要提出
聯盟回應:
1. 今次研究,首次發現在交椅洲、小交椅、坪洲及周公島附近水域有江豚及小量中華白海豚活動的記錄,過去在中部水域一帶的海洋哺乳動物調查近乎空白,今次的發現對了解及保育江豚至為重要。2011 年以來,江豚被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現狀為易危(VU),江豚亦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短短一年的研究就有如此重要的發現,我們更保護江豚生境方面不能掉以輕心;
2. 「鄰近交椅洲、小交椅洲、坪洲及周公島所記錄到的江豚活動屬偏低水平及並非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生境」的結論過於粗疏,採用一種不合理的對比方法,硬生生地將該帶生境對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性比下去,合理化填海的可行性,是一種極不公義的行為。
多年來關注香港水生生態,出版《香港魚類自然百態》的魚類專家李錦華就政府提出的龍尾灘生態研究結果在接受《大學線》訪問時指出顧問公司引用漁護署資料,以上述三個地方(荔枝莊、榕樹澳、海下作生態調查)和龍尾進行生態比較,結果龍尾排名最後的結論指出其他地方的生態價值高,不代表龍尾不值得保育。他比喻:「小明考第四,在家長心中已很叻,假若你只比較前四名次,小明當然是最差。」他更強調,評估生態是否需要保育時,應考慮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的數目,不應只取決於排名。
事實上《南丫島下尾咀》是江豚活動最活躍的地點,若以此邏輯推論保育的重要性,香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都比中國或其他地區少,在大灣區的範圍而言,香港的海洋哺乳動物生境重要性相對低,那麼就可以任意發展嗎?南丫島下尾咀無疑是江豚活躍的棲息地,但不表示削弱了其他水域包括坪洲、交椅洲、周公島對江豚樓息生境的重要性。聯盟要求署方提供其他鄰近中部水域地點,包括長洲、石鼓洲有關江豚監測的結果。
3.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海底聲納研究,該帶有江豚出沒。2013 年以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現狀為極危,中國農業部於 2017 年 5 月通過了提升江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議案。文件卻提及根據生態研究所得,中部水域一帶沒有海豚及江豚的紀錄,與漁護署的紀錄吻合。
4. 聯盟質疑漁護署是否有在中部水域一帶做過有關江豚出沒的研究。自然保育(漁農自然護理署)在回應市民提出的規劃申請編號 Y_I-NEL-1 文件 9.1.6 段指 a. there is no known important habitat of Chinese White Dolphins (中華白海豚) and Finless Porpoises (江
豚) within the Site. Hence,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Site is limited (註: 該海域範圍正是中部水域填海研究的範圍); 不過當時聯盟已在 2021 年 3 月 5 日的城規會上指出
故聯盟認為研究報告及漁護署的資料並不準確反映該帶有關海洋哺乳動物的狀況。
乙. 有關珊瑚調查
根據文件第 15 頁有關其他海洋生態研究,文件表示上述島嶼沿岸 (交椅洲、小交椅洲、周公島、坪洲 及喜靈洲) 淺水區的石珊瑚群落為該水域的自然生境,具一定生態價值。
在擬議填海範圍的軟底海床發現有零散石珊瑚個體和八放珊瑚(包括軟珊瑚、柳珊瑚和海筆珊瑚),這些珊瑚均是香港水域常見而非造礁的珊瑚品種,當中並沒有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上的品種。我們認為填海範圍內的軟底海床整體生態價值相對較低。
聯盟回應:
1. 顧問報告都指出有石珊瑚的記錄,而且有些物種是國際瀕危及關注物種,具有保育價值是被確認的。報告只提及人工島會避免破壞現時的天然海岸線,輕輕帶過對生態敏感的珊瑚不會有直接的破壞。現實是即使沒有因為填海而填埋石珊瑚,但將來只剩下狹長或水流不通的海底情況,如何確保石珊瑚能繼續成長?
2. 該帶水域的水流非常急而且海底的能見度相當低,聯盟的海洋專家及其他環團曾多次前往用潛水方法作海底生態的觀察,往往受限於天氣、水流等問題,未能作全面的調查研究,顧問公司竟以一年時間,得出離岸海床珊瑚的調查結論,不免令人感到海床的能見度成為顧問公司製造了最好的煙幕。
3. 中部水域受珠江河口的影響,海水鹽度較低外,水底能見度即透光度也很低,這形成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在只有三至四米淺水的近岸礁石,有石珊珊生長之外,也有不少的軟珊瑚、柳珊瑚共同生長。而當中有不少軟珊瑚及柳珊瑚都未能以外貌分辨到物種,即使請教海外專家,也只能分辨到屬甚至科的級別。當中有一種橙色海雞冠被鑑定為 Chromonephthea,在香港其他海域甚少記錄。
4. 聯盟海洋專家黃志俊形容海筆是一種神秘的生物。屬於珊瑚綱,但不歸石珊瑚、柳珊瑚等而是自成獨立的目,叫海筆目。海筆有時候隱藏在泥內,因為這種習性,很少人研究,偶爾才有潛水攝影師拍下照片。不單香港是這樣,世界上的研究和參考資料也少。儘管海筆珊瑚是非罕有品種,但海筆珊瑚在香港並非常見。
5. 遠離岸的海域,顧問也有記錄到石珊瑚、軟珊瑚及柳珊瑚,為何這些就沒有像近岸的具有保育價值?只用這些被發現的珊瑚都是香港常見而生態價值不高,就確認填海工程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是低,這樣的顧問報告有雙重標準!
6. 而且沒有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受威脅品種類別,但不代表品種不重要,因為品種可能是因為未予評估或數據缺乏下而未能定位,事實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是包括 9 個類別,當中就包括未予評估、數據缺乏等類別,
聯盟的海洋專員發現珊瑚包括:
為何民間的海洋專家對交椅洲一帶的中部水域海床珊瑚有更多的發現與詳細解釋,而且對生境的狀態與關係、罕見度、研究資料等等與顧問公司的結論南轅北轍的呢?
丙. 其他生態狀況
1. 另外中部水域一帶是棲息於周公島的白腹海鵰的主要覓食地點,在該帶填海起橋建屋後,填海 1,000 公頃勢將江豚及白腹海鵰棲息覓食之所大為減少及破壞。
2. 文件指周公島上沒有發現鮑氏雙足蜥,不過曾居住在島上的居民表示曾見過鮑氏雙足蜥。此外熱心生態的朋友 Lee Wing Ho, Ken 在他的個人瞼書帖文,表示在 2018 年於周公島發現鮑氏雙足蜥,有圖有真相。文件指周公島上沒有發現鮑氏雙足蜥的結論,是否顧問公司調查方法過於粗疏,亦反映顧問公司的認真程度,似乎有不少甩甩漏漏!
3. 文件(第 16 頁)指該帶水域的「漁業資源量屬低至中等」。不過,根據漁民的經驗,該帶水域每年都有大量魚種乘遂區水域的急流出海,在該帶填上一個海上的屏障,對整個海洋魚類的生境徹底改變,影響深遠,研究又是否觸及這問題呢?
二. 擬議的「三島設計」+ 加強抗禦力的海岸防護設施 變相增加填海面積
1. 文件指人工島「Y 型」水道設計佈局原因之一,是能避開於交椅洲、小交椅洲、周公島及坪洲沿岸具生態價值的石珊瑚群落。不過聯盟請委員注意,擬建的人工島的設計開始時已說明會與現在島嶼保留水道,因此與避開石珊瑚群落位置沒有必然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整色整水 掩人耳目」的技倆。而且如上文所說,本個生境改變能對近岸石珊瑚的生存條件及空間有極大負面影響,加上將來擬議在水道作多項的水上活動,對該帶水域的珊瑚及海上生境有極大的破壞。文件亦沒有詳細交代石珊瑚實際規模與分佈範圍,相信委員及公眾都難以判斷填海的方或及規模是否適合。
2. 文件第 9 點表示「...為人工島制訂 一套能應對沿岸災害的初步計劃,包括為人工島設定合適的土地平整水平、設計具適應力和抗禦力的海岸防護設施、規劃海岸線與發展用地之間的緩衝區等。」海岸防護設施是否包括人工島範圍以外擺放「弱波石」之類的設施?署方必須交代將會使用甚麼方法作海岸防護設施,該等設施會否佔用海洋空間?若會,佔用多少?
3. 文件的第 8 點表示「為提升施工效率及成本效益,我們建議於較淺水的水域填海,擬議填海範圍亦盡量減低對現有航道和錨區的影響。」參與附註 2 的進一步說明,交椅洲的東面較為深水 (水深約 12 至 15 米 ),而三個島嶼則布置於其北面、西面及南面較淺水區域 (水深平均約 8 米 )。
聯盟要求署方進一步提供:
a. 交椅洲的東面水深平均深度;
b. 北面、西面及南面各區的水深分佈的海圖。
三. 人工島對香港及大灣區海域富營養化,缺氧及生態的後果
根據香港大學甘劍平教授率領的團隊研究有關香港及鄰近海域富營養化,缺氧及生態後果的診斷和預測,研究團隊發現近幾十年來,全球範圍內沿海富營養化和缺養缺欠不斷加劇,香港附近海域亦不例外,其有紀錄以來的缺氧水域面積峰值已接近 1,000 平方公里。珠江口和陸架海之間的海岸過渡帶持續地存在由富營養化導致的季節性水體缺養,缺氧的形成,不僅需要生物地球化學耗氧過程作為必要條件,還需要海洋流體動力提供充份條件。團隊進一步揭示了缺氧形成的經典範式中所忽略的重要因素。團隊預測在營養負荷增加和氣候變化的情況下,未來 30 年,大灣區水域缺氧面積可能會增加一倍。
擬建的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正好成為一座巨大的海上屏風,影響珠江口一帶的海洋流體動力,極可能會加快及加劇香港與大灣區水域缺氧的速度及面積,海域富營養化及缺氧的情況對香港及鄰近海域生態的影響,研究內容並無觸及,是嚴重的缺失。
四. 提升生物多樣性只是一種說法 胎笑大方
文件 11(c)指出「推廣健康生活和生物多樣性的藍綠網絡」不過翻查 2021 年 11 月 8 日的會議紀錄第 23 點「有委員認為城市綠色的設計只屬於綠化工作,絕不能用以聲稱可加強生物多樣性。建議研究團隊應設計詳細計劃如何加強生物多樣性及保育自然棲息地的措施」。不過,根據署方提供的文件附件 7-9 展示「推廣健康生活和生物多樣性的藍綠網絡」的願景圖像,完全沒有回應委員的建議
五. 建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有需要嗎?
六. 請切騷擾其他島嶼的生活
時任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處長方學誠先生曾在 2021 年 11 月 8 日的環諮會回應委員就減少對鄰近島嶼的影響時,曾表示明日大嶼人工島的發展會減低對鄰近幾個島的影響。但局長在 2022 年 12 月 29 日就接駁道路往坪洲的意見持開放態度。聯盟希望委員明白,不少居民選擇在偏遠的離島居住,是因為島上生活可以維持一種遠離塵囂生活,接駁路的建議是完全剝奪香港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更不宜將生活模式商品化,生活文化成為一種商品的價值。現時又有跡象出爾反爾,屆時又可以有其他理由反口,接駁道路到具特殊生態價值地點的周公島及其他鄰近島嶼。
七. 漠視公眾參與
2021 年 11 月 8 日的環諮會,有委員表示有關研究需要回應公眾的主要關注以爭取公眾對項目的支持(第 44 點),然而發展局在 2022 年 12 月 29 日在立法會聽取立法會議員的意見,原表示收納議員意見整理文件後,會有 3 個月的諮詢期。但在媒體的追問下,公眾才赫然知道諮詢期已於 12 月 29 日開始已展開諮詢,局方又表示已啓動一連串「公眾參與活動」,包括與不同界別及團體會面,例如多個專業學會、金融界、經濟學者、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城市規劃委員會等,講解項目的初步建議及聽取意見,傳媒亦有廣泛報道。但公眾只能透過網頁、展覽及主動遞交意見方式參與,反映局方企圖選擇性聽取意見。涉及近萬億的工程,公眾竟然無份參與,連被諮詢的機會也被剝奪。
總結
根據環諮會 2021 年 11 月 8 日的會議紀錄第 42 點,有委員表示因為填海是不可逆轉的工程,政府必須將規劃減至最低限度;另有另一委員強調填海的建議必須建基於生態研究的結果。
可惜政府現時提供的生態調查的結果,資料不全、甩甩漏漏、以偏蓋全,與民間海洋及生態專家的發現有很大的差別。然而,政府卻開始進入規劃與工程的研究,完全沒有確立填海對生態的影響再考慮在這水域填海的適當性。
閉幕不久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框架》,當中行動目標 3 要求確保和促使到 2030 年至少 30%的海域得到有效保護,香港卻反其道而行,不旦沒有海洋保育的規劃,反而進一步減少海洋的空間,破壞海洋生境。
守護大嶼聯盟認為有關計劃已失去規劃理性、在欠缺充份的生態研究資料下,企圖製造竟定事實,偷步討論人工島的規劃工程內容,在香港人口及商業用地需要下降、儲備大幅下降及結構性財赤危機下,仍強推明日大嶼交椅洲填海計劃,擔心萬億工程,倒錢落海,禍延幾代。現向環諮會主席及各委員詳述聯盟的意見,希望委員慎重考慮有關計劃的需要性、財務承擔能力、生態影響等問題,慎重考慮有關計劃對香港的實際需要及長遠的負面影響,停止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計劃。
守護大嶼聯盟謹啟
2023.02.05
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
一份資料不全 甩甩漏漏 以偏蓋全 混淆視聽的生態調查報告
你會接受嗎?
得悉環境諮詢委員會(下稱環諮會)將於 2023.02.06 討論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交「交椅洲人工島 」[(環諮會討論文件 1/2023 及 2/2023)],守護大嶼聯盟(下稱聯盟)盼藉此機會向委員提出我們的關注。
環諮會曾於 2021 年 11 月 8 日聽取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就有關項目初步計劃的簡介,當日環諮會成員該項目對環境、生態、氣候及需要性等問題都積極提問及提出意見。上任主席黃遠輝先生在會議總結時表示歡迎署方能定期向環諮會匯報有關進展,聽取委員的意見。而且根據該次會議紀錄閉門討論環節就環境方面提出了多項意見,包括:
- 鼓 勵 政 府 公 開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for Hong Kong 2030+ and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 Assessment for Hong Kong 2030+–Feasibility Study) 完整報告(第 40 點);
- 在填海前應先完成全面的策略性環境影響評估(第 41 點);
- 填海的建議必須建基於生態研究的結果(第 42 點);
- 署方需要提供詳細的生態影響及緩解方案(第 43 點);
- 研究需要回應公眾的主要關注以爭取公眾對項目的支持(第 44 點)
政府至今沒有公開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for Hong Kong 2030+ and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for Hong Kong 2030+–Feasibility Study) 完整報告。聯盟就文件(ACE PAPER 1/2023)有以下意見:
一. 生態研究報告 重施故技 避重就輕 以偏蓋全 混淆視聽
甲. 有關海洋哺乳動物調查
根據署方提供的文件(ACE PAPER 1/2023)有關生態研究只做了 12 個月,報告主要在 14- 16 的三頁附錄中列出。在第 14 頁有關海洋哺乳動物調查,主要提出
- 「在中部水域範圍內,船上樣線調查及陸上經緯儀追蹤調查沒有中華白海豚或江豚的目擊紀錄」;
- 我們在交椅洲、小交椅、坪洲及周公島附近水域記錄到江豚的活動聲音。然而相比同一調查下的其他位置(如南丫島下尾咀),以及其他本地環評研究報告和環境監察及審核報告,鄰近交椅洲、小交椅洲、坪洲及周公島所記錄到的江豚活動屬偏低水平;
- 結論是「...交椅洲人工島位處的中部水域並非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生境,這與漁護署監測計劃的結果吻合 」
聯盟回應:
1. 今次研究,首次發現在交椅洲、小交椅、坪洲及周公島附近水域有江豚及小量中華白海豚活動的記錄,過去在中部水域一帶的海洋哺乳動物調查近乎空白,今次的發現對了解及保育江豚至為重要。2011 年以來,江豚被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現狀為易危(VU),江豚亦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短短一年的研究就有如此重要的發現,我們更保護江豚生境方面不能掉以輕心;
2. 「鄰近交椅洲、小交椅洲、坪洲及周公島所記錄到的江豚活動屬偏低水平及並非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生境」的結論過於粗疏,採用一種不合理的對比方法,硬生生地將該帶生境對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性比下去,合理化填海的可行性,是一種極不公義的行為。
多年來關注香港水生生態,出版《香港魚類自然百態》的魚類專家李錦華就政府提出的龍尾灘生態研究結果在接受《大學線》訪問時指出顧問公司引用漁護署資料,以上述三個地方(荔枝莊、榕樹澳、海下作生態調查)和龍尾進行生態比較,結果龍尾排名最後的結論指出其他地方的生態價值高,不代表龍尾不值得保育。他比喻:「小明考第四,在家長心中已很叻,假若你只比較前四名次,小明當然是最差。」他更強調,評估生態是否需要保育時,應考慮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的數目,不應只取決於排名。
事實上《南丫島下尾咀》是江豚活動最活躍的地點,若以此邏輯推論保育的重要性,香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都比中國或其他地區少,在大灣區的範圍而言,香港的海洋哺乳動物生境重要性相對低,那麼就可以任意發展嗎?南丫島下尾咀無疑是江豚活躍的棲息地,但不表示削弱了其他水域包括坪洲、交椅洲、周公島對江豚樓息生境的重要性。聯盟要求署方提供其他鄰近中部水域地點,包括長洲、石鼓洲有關江豚監測的結果。
3.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海底聲納研究,該帶有江豚出沒。2013 年以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現狀為極危,中國農業部於 2017 年 5 月通過了提升江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議案。文件卻提及根據生態研究所得,中部水域一帶沒有海豚及江豚的紀錄,與漁護署的紀錄吻合。
4. 聯盟質疑漁護署是否有在中部水域一帶做過有關江豚出沒的研究。自然保育(漁農自然護理署)在回應市民提出的規劃申請編號 Y_I-NEL-1 文件 9.1.6 段指 a. there is no known important habitat of Chinese White Dolphins (中華白海豚) and Finless Porpoises (江
豚) within the Site. Hence,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Site is limited (註: 該海域範圍正是中部水域填海研究的範圍); 不過當時聯盟已在 2021 年 3 月 5 日的城規會上指出
- 漁護署有需要交代相關研究的範圍及數據,在沒有實証的基礎下指出該帶非江豚的重要棲息地,並作出有限生態價值的結論,未免令人感到有取巧及誤導公眾之嫌;
- 根據洪家耀博士提交的 “MONITORING OF MARINE MAMMALS IN HONG KONG WATERS (2019-20)” -- 此外,江豚在 2019 年錄得最高使用量的棲身地,位處於大嶼山東南及西南調查區交界的離岸海域。過去曾被視為江豚最重要生境的石鼓洲鄰近水域,其使用量在 2018 及 2019 年均明顯地大幅下降,這可能與毗鄰「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展開的建造工程有關。-- 該報告所指涉及的研究範圍只包括大嶼山東南及西南調查區交界的離岸海域,而非中部水域一帶。
- 事實上,擬建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的一帶水域,自 2008 年並沒有進行過有關海洋哺乳動物的監測研究,因此這一帶水域已了巨大的資料鴻溝約達 15 年之久;更重要的是過去所有監測研究工作,都是在日間進行,而眾所周之,根據被動聲學監測結果得悉江豚出沒活動的時間大都是在晚間進行,署方必須交代江豚在坪洲、交椅洲及周公島鄰近擬議填海範圍的 24 小時活動模式。
故聯盟認為研究報告及漁護署的資料並不準確反映該帶有關海洋哺乳動物的狀況。
乙. 有關珊瑚調查
根據文件第 15 頁有關其他海洋生態研究,文件表示上述島嶼沿岸 (交椅洲、小交椅洲、周公島、坪洲 及喜靈洲) 淺水區的石珊瑚群落為該水域的自然生境,具一定生態價值。
在擬議填海範圍的軟底海床發現有零散石珊瑚個體和八放珊瑚(包括軟珊瑚、柳珊瑚和海筆珊瑚),這些珊瑚均是香港水域常見而非造礁的珊瑚品種,當中並沒有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上的品種。我們認為填海範圍內的軟底海床整體生態價值相對較低。
聯盟回應:
1. 顧問報告都指出有石珊瑚的記錄,而且有些物種是國際瀕危及關注物種,具有保育價值是被確認的。報告只提及人工島會避免破壞現時的天然海岸線,輕輕帶過對生態敏感的珊瑚不會有直接的破壞。現實是即使沒有因為填海而填埋石珊瑚,但將來只剩下狹長或水流不通的海底情況,如何確保石珊瑚能繼續成長?
2. 該帶水域的水流非常急而且海底的能見度相當低,聯盟的海洋專家及其他環團曾多次前往用潛水方法作海底生態的觀察,往往受限於天氣、水流等問題,未能作全面的調查研究,顧問公司竟以一年時間,得出離岸海床珊瑚的調查結論,不免令人感到海床的能見度成為顧問公司製造了最好的煙幕。
3. 中部水域受珠江河口的影響,海水鹽度較低外,水底能見度即透光度也很低,這形成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在只有三至四米淺水的近岸礁石,有石珊珊生長之外,也有不少的軟珊瑚、柳珊瑚共同生長。而當中有不少軟珊瑚及柳珊瑚都未能以外貌分辨到物種,即使請教海外專家,也只能分辨到屬甚至科的級別。當中有一種橙色海雞冠被鑑定為 Chromonephthea,在香港其他海域甚少記錄。
4. 聯盟海洋專家黃志俊形容海筆是一種神秘的生物。屬於珊瑚綱,但不歸石珊瑚、柳珊瑚等而是自成獨立的目,叫海筆目。海筆有時候隱藏在泥內,因為這種習性,很少人研究,偶爾才有潛水攝影師拍下照片。不單香港是這樣,世界上的研究和參考資料也少。儘管海筆珊瑚是非罕有品種,但海筆珊瑚在香港並非常見。
5. 遠離岸的海域,顧問也有記錄到石珊瑚、軟珊瑚及柳珊瑚,為何這些就沒有像近岸的具有保育價值?只用這些被發現的珊瑚都是香港常見而生態價值不高,就確認填海工程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是低,這樣的顧問報告有雙重標準!
6. 而且沒有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受威脅品種類別,但不代表品種不重要,因為品種可能是因為未予評估或數據缺乏下而未能定位,事實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是包括 9 個類別,當中就包括未予評估、數據缺乏等類別,
聯盟的海洋專員發現珊瑚包括:
- 在大嶼山東部水域發現有珊瑚藻、薔薇珊瑚、海星。
- 在小交椅發現有海扇、橙色柳珊瑚、海雞冠、菊花珊瑚、白色枝幹和紅色珊瑚杯、海筆、橙色的海雞冠
- 當中有鮮黃色的海扇,超過半米高,在香港其他水域不常見。關於海扇的研究,香港以至世界上都不很多。
- 海筆是世界最少研究,香港東部水域極罕見的。
為何民間的海洋專家對交椅洲一帶的中部水域海床珊瑚有更多的發現與詳細解釋,而且對生境的狀態與關係、罕見度、研究資料等等與顧問公司的結論南轅北轍的呢?
丙. 其他生態狀況
1. 另外中部水域一帶是棲息於周公島的白腹海鵰的主要覓食地點,在該帶填海起橋建屋後,填海 1,000 公頃勢將江豚及白腹海鵰棲息覓食之所大為減少及破壞。
2. 文件指周公島上沒有發現鮑氏雙足蜥,不過曾居住在島上的居民表示曾見過鮑氏雙足蜥。此外熱心生態的朋友 Lee Wing Ho, Ken 在他的個人瞼書帖文,表示在 2018 年於周公島發現鮑氏雙足蜥,有圖有真相。文件指周公島上沒有發現鮑氏雙足蜥的結論,是否顧問公司調查方法過於粗疏,亦反映顧問公司的認真程度,似乎有不少甩甩漏漏!
3. 文件(第 16 頁)指該帶水域的「漁業資源量屬低至中等」。不過,根據漁民的經驗,該帶水域每年都有大量魚種乘遂區水域的急流出海,在該帶填上一個海上的屏障,對整個海洋魚類的生境徹底改變,影響深遠,研究又是否觸及這問題呢?
二. 擬議的「三島設計」+ 加強抗禦力的海岸防護設施 變相增加填海面積
1. 文件指人工島「Y 型」水道設計佈局原因之一,是能避開於交椅洲、小交椅洲、周公島及坪洲沿岸具生態價值的石珊瑚群落。不過聯盟請委員注意,擬建的人工島的設計開始時已說明會與現在島嶼保留水道,因此與避開石珊瑚群落位置沒有必然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整色整水 掩人耳目」的技倆。而且如上文所說,本個生境改變能對近岸石珊瑚的生存條件及空間有極大負面影響,加上將來擬議在水道作多項的水上活動,對該帶水域的珊瑚及海上生境有極大的破壞。文件亦沒有詳細交代石珊瑚實際規模與分佈範圍,相信委員及公眾都難以判斷填海的方或及規模是否適合。
2. 文件第 9 點表示「...為人工島制訂 一套能應對沿岸災害的初步計劃,包括為人工島設定合適的土地平整水平、設計具適應力和抗禦力的海岸防護設施、規劃海岸線與發展用地之間的緩衝區等。」海岸防護設施是否包括人工島範圍以外擺放「弱波石」之類的設施?署方必須交代將會使用甚麼方法作海岸防護設施,該等設施會否佔用海洋空間?若會,佔用多少?
3. 文件的第 8 點表示「為提升施工效率及成本效益,我們建議於較淺水的水域填海,擬議填海範圍亦盡量減低對現有航道和錨區的影響。」參與附註 2 的進一步說明,交椅洲的東面較為深水 (水深約 12 至 15 米 ),而三個島嶼則布置於其北面、西面及南面較淺水區域 (水深平均約 8 米 )。
聯盟要求署方進一步提供:
a. 交椅洲的東面水深平均深度;
b. 北面、西面及南面各區的水深分佈的海圖。
三. 人工島對香港及大灣區海域富營養化,缺氧及生態的後果
根據香港大學甘劍平教授率領的團隊研究有關香港及鄰近海域富營養化,缺氧及生態後果的診斷和預測,研究團隊發現近幾十年來,全球範圍內沿海富營養化和缺養缺欠不斷加劇,香港附近海域亦不例外,其有紀錄以來的缺氧水域面積峰值已接近 1,000 平方公里。珠江口和陸架海之間的海岸過渡帶持續地存在由富營養化導致的季節性水體缺養,缺氧的形成,不僅需要生物地球化學耗氧過程作為必要條件,還需要海洋流體動力提供充份條件。團隊進一步揭示了缺氧形成的經典範式中所忽略的重要因素。團隊預測在營養負荷增加和氣候變化的情況下,未來 30 年,大灣區水域缺氧面積可能會增加一倍。
擬建的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正好成為一座巨大的海上屏風,影響珠江口一帶的海洋流體動力,極可能會加快及加劇香港與大灣區水域缺氧的速度及面積,海域富營養化及缺氧的情況對香港及鄰近海域生態的影響,研究內容並無觸及,是嚴重的缺失。
四. 提升生物多樣性只是一種說法 胎笑大方
文件 11(c)指出「推廣健康生活和生物多樣性的藍綠網絡」不過翻查 2021 年 11 月 8 日的會議紀錄第 23 點「有委員認為城市綠色的設計只屬於綠化工作,絕不能用以聲稱可加強生物多樣性。建議研究團隊應設計詳細計劃如何加強生物多樣性及保育自然棲息地的措施」。不過,根據署方提供的文件附件 7-9 展示「推廣健康生活和生物多樣性的藍綠網絡」的願景圖像,完全沒有回應委員的建議
五. 建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有需要嗎?
- 香港人口持續下解,不似預期。在 2020 年統計處已一再調整,人口增至 2041 年年中的 811 萬人,然後由高峰回落,到 2069 年年中降至 735 萬。加上近年及將來的移民潮,人口只會持續下降,完全失去人口需求的依據;
- 人口密度較現時已相當擠迫的觀塘區超出 3.67 倍之多,如何達到宜居之效果呢?
- 東九龍擬發展成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預留作商業用途的土地卻因商用地皮需求下降,流標收場下改劃作住宅用地出售,為甚麼還要大興土木,倒錢落海,破壞環境呢?
- 香港過去 3 年用了 6000 億港元抗疫,加上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及移民潮的情況下,結構性的財赤將提早出現,加上砂價的成本持續上升,香港同期將會有多項大型工程項目,屆時無論是人力或物料需求大增的情況下,成本只會有加無減。填海是一個海上的癌細胞,尤其是在海中心填海,只要第一桶砂倒落海,癌細胞就不斷擴散,是一條不歸路。還有需要填海嗎?
六. 請切騷擾其他島嶼的生活
時任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處長方學誠先生曾在 2021 年 11 月 8 日的環諮會回應委員就減少對鄰近島嶼的影響時,曾表示明日大嶼人工島的發展會減低對鄰近幾個島的影響。但局長在 2022 年 12 月 29 日就接駁道路往坪洲的意見持開放態度。聯盟希望委員明白,不少居民選擇在偏遠的離島居住,是因為島上生活可以維持一種遠離塵囂生活,接駁路的建議是完全剝奪香港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更不宜將生活模式商品化,生活文化成為一種商品的價值。現時又有跡象出爾反爾,屆時又可以有其他理由反口,接駁道路到具特殊生態價值地點的周公島及其他鄰近島嶼。
七. 漠視公眾參與
2021 年 11 月 8 日的環諮會,有委員表示有關研究需要回應公眾的主要關注以爭取公眾對項目的支持(第 44 點),然而發展局在 2022 年 12 月 29 日在立法會聽取立法會議員的意見,原表示收納議員意見整理文件後,會有 3 個月的諮詢期。但在媒體的追問下,公眾才赫然知道諮詢期已於 12 月 29 日開始已展開諮詢,局方又表示已啓動一連串「公眾參與活動」,包括與不同界別及團體會面,例如多個專業學會、金融界、經濟學者、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城市規劃委員會等,講解項目的初步建議及聽取意見,傳媒亦有廣泛報道。但公眾只能透過網頁、展覽及主動遞交意見方式參與,反映局方企圖選擇性聽取意見。涉及近萬億的工程,公眾竟然無份參與,連被諮詢的機會也被剝奪。
總結
根據環諮會 2021 年 11 月 8 日的會議紀錄第 42 點,有委員表示因為填海是不可逆轉的工程,政府必須將規劃減至最低限度;另有另一委員強調填海的建議必須建基於生態研究的結果。
可惜政府現時提供的生態調查的結果,資料不全、甩甩漏漏、以偏蓋全,與民間海洋及生態專家的發現有很大的差別。然而,政府卻開始進入規劃與工程的研究,完全沒有確立填海對生態的影響再考慮在這水域填海的適當性。
閉幕不久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框架》,當中行動目標 3 要求確保和促使到 2030 年至少 30%的海域得到有效保護,香港卻反其道而行,不旦沒有海洋保育的規劃,反而進一步減少海洋的空間,破壞海洋生境。
守護大嶼聯盟認為有關計劃已失去規劃理性、在欠缺充份的生態研究資料下,企圖製造竟定事實,偷步討論人工島的規劃工程內容,在香港人口及商業用地需要下降、儲備大幅下降及結構性財赤危機下,仍強推明日大嶼交椅洲填海計劃,擔心萬億工程,倒錢落海,禍延幾代。現向環諮會主席及各委員詳述聯盟的意見,希望委員慎重考慮有關計劃的需要性、財務承擔能力、生態影響等問題,慎重考慮有關計劃對香港的實際需要及長遠的負面影響,停止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計劃。
守護大嶼聯盟謹啟
202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