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聯盟致城市規劃委員會有關「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計劃」之意見書
致: 城市規劃委員會主席及委員
失去規劃理性的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計劃
得悉城規會將於 2023.01.20 討論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交「有關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文件,守護大嶼聯盟認為有關計劃已失去規劃理性、在香港人口及商業用地需要下降、儲備大幅下降及結構性財赤危機下,仍強推明日大嶼交椅洲填海計劃,擔心萬億工程,倒錢落海,禍延幾代。現向城規會主席及各委員詳述聯盟的意見,希望委員慎重考慮有關計劃的需要性、財務承擔能力、生態影響等問題,是否應繼續推行。
一. 失去規劃理性 - 先填海後規劃
政府在精簡程序的修例建議中,其中包括可以讓填海工程在未經城規會通過土地用途的規劃,就先行開工填海。填海需要涉及多方面的考慮,土地的規劃用途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若政府在未能提供填海後的土地規劃建議讓公眾及城規會審議,就先貿然填海,做成不可逆轉的既成事實,完全失去了規劃的理性。
二. 失去規劃理性 - 人口需求的龍門被移走了
由梁振英提出的東大嶼都會,到林鄭月娥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政府都是根據《香港2030+:跨越 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未來人口估算達 9 百萬人作為土地發展需求的依據,但根據統計署 2015 年的推算,香港人口將增長至 2043 年達 822 萬的頂峰,然後開始下降至 2064 年的 781 萬人。不過在 2020 年統計處已一再調整,人口增至 2041 年年中的 811 萬人,然後由高峰回落,到 2069 年年中降至 735 萬。加上近年及將來的移民潮,人口只會持續下降,完全失去人口需求的依據,政府為甚麼還要強推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呢?
三. 失去規劃理性 - 預計的人口居住密度比現時的觀塘更差
根據署方提供的文件指出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將會預留 250 公頃(佔人工島面積 25%)。但根據文件提出在人工島上的預計人口達 55 萬,即每平方公里住 220,000 人,人口密度較現時已相當擠迫的觀塘區超出 3.67 倍之多,如何達到宜居之效果呢?反映政府完全失去規劃理性,吹噓人工島可紓緩香港房屋需求的效果, ,卻矛盾地製造一個擠迫的居住環境, 互相矛盾。
四. 失去規劃理性 - 商用地皮需求下降
政府將第二個核心商業區的啟德商業用地改劃作住宅用地,於 2022 年 12 月 16 日截收標書,根據報導該批賣地最後由長實以逾 87 億,力壓其餘五組財團投得,平均每方呎樓面地價僅 6,138 元,重返 8 年前水平,不但較市場估值的下限價低約兩成三,並且較該集團於去年 2 月投得的同區住宅地,跌價逾六成一。事實上有關土地由啟德第 2A區 4 號、5(B)號及 10 號三個分散的地盤合併而成,曾於 2020 年 5 月以商業用地形式推出招標,終接獲四份標書,惟入標價皆未達到政府訂定的底價,故以流標收場。商用地皮需求下降,政府遂把地皮改劃用途,並成功劃作住宅用途重新推出市場。事實上,啟德區此前曾推出多幅商業用地皮招標,卻均以流標收場,除今次三幅地皮外,政府亦曾嘗試改劃另外兩幅啟德商用地作住宅用途。第二個核心商業區預留作商業用途的土地卻因商用地皮需求下降,流標收場下改劃作住宅用地出售,為甚麼還要大興土木,倒錢落海,破壞環境呢?
五. 失去規劃理性 - 漠視生態環境
政府一直聲稱中部水域一帶生態價值「相對低」,但這種比較完全缺乏客觀數據,相對低並不表示沒有生態價值,而且由於中部水域一帶的水流較急,海水比較混濁,過去較少在該帶水域進行生態調查,資料掌握不足。不過,守護大嶼聯盟的海洋專家於2018 年曾在大小交椅洲水域進行潛水觀察,發現一些在香港其他水域罕見的生物,包括極罕見的海筆,而且石珊瑚不多,反而軟珊瑚佔優。政府聲稱為避免影響該帶石珊瑚而調查填海位置,但該帶佔優勢的軟珊瑚卻隻字不提,給予公眾一種企圖矇混過關的印象。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海底聲納研究,該帶有江豚出沒,2013 年以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現狀為極危,中國農業部於 2017 年 5 月通過了提升江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議案。文件卻提及根據生態研究所得,中部水域一帶沒有海豚及江豚的紀錄,與漁護署的紀錄吻合。
聯盟質疑漁護署是否有在中部水域一帶做過有關江豚出沒的研究。自然保育(漁農自然護理署)在回應改劃申請編號 Y_I-NEL-1 文件 9.1.6 段指 a. there is no known important habitat of Chinese White Dolphins (中華白海豚) and Finless Porpoises (江豚) within the Site. Hence,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Site is limited; 不過當時聯盟已在城規會上指出 1) 漁護署有需要交代相關研究的範圍及數據,在沒有實証的基礎下指出該帶非江豚的重要棲息地,並作出有限生態價值的結論,未免令人感到有取巧及誤導公眾之嫌;2) 根據洪家耀博士提交的 “MONITORING OF MARINE MAMMALS IN HONG KONG WATERS (2019-20)”-- 此外,江豚在 2019 年錄得最高使用量的棲身地,位處於大嶼山東南及西南調查區交界的離岸海域。過去曾被視為江豚最重要生境的石鼓洲鄰近水域,其使用 量在 2018 及2019 年均明顯地大幅下降,這可能與毗鄰「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展開的建造工程有關。-- 該報告所指涉及的研究範圍只包括大嶼山東南及西南調查區交界的離岸海域,而非中部水域一帶。3) 根據 WWF 在 2019 年發表的海底聲音研究報告顯示,在擬定的中部水域範圍有江豚出沒的紀錄;
https://www.wwf.org.hk/?24383/Press-release-WWF- 故聯盟認為研究報告及漁護署的資料並不準確反映該帶有關海洋哺乳動物的狀況。
另外中部水域一帶是棲息於周公島的白腹海鵰的主要覓食地點,在該帶填海起橋建屋後,填海 1,000 公頃勢將江豚及白腹海鵰棲息覓食之所大為減少及破壞。
閉幕不久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框架》,當中行動目標 3 要求確保和促使到 2030 年至少 30%的海域得到有效保護,香港卻反其道而行,不旦沒有海洋保育的規劃,反而進一步減少海洋的空間,破壞海洋生境。
六. 失去規劃理性 - 無底深潭、淘空儲備、借貸渡日、要下幾代承擔
根據本土研究社的海圖分析,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的水深 7 成以上水域達 7 米至 10 米水深,而機場三跑平均水深只有 3-4 米。換言之,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所需的填海技術及填料皆較三跑為多。根據政府統計處特選建築材料平均批發價格,至今價格仍維持在每公噸 300 元以上。反映砂價的成本持續上升。香港同期將會有多項大型工程項目,屆時無論是人力或物料需求大增的情況下,成本只會有加無減。填海是一個海上的癌細胞,尤其是在海中心填海,只要第一桶砂倒落海,癌細胞就不斷擴散,是一條不歸路。
過去三年的疫情,政府已耗資數千億推行各類抗疫、防疫、補就業等措施,加上經濟下滑,制度上的改變,香港未來的經濟前景完全處於不明朗的情況下,政府明知財政的限制,還提出種種融資方法,包括發綠債、公私合營等,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及移民潮的情況下,結構性的財赤將提早出現,到時債台高築,結果要香港人的下幾代為今屆政府錯誤決定而找錯,情何以堪!
七. 失去規劃理性 - 一件污兩件穢,切勿一錯再錯
土木工程拓展署曾表示明日大嶼人工島的發展不會侵佔鄰近幾個島,但局長在 2022 年12 月 29 日就接駁道路往坪洲的意見持開放態度。聯盟希望委員明白,不少居民選擇在偏遠的離島居住,是因為島上生活可以維持一種遠離塵囂生活,接駁路的建議是完全剝奪香港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更不宜將生活模式商品化,生活文化成為一種商品的價值。現時又有跡象出爾反爾,屆時又可以有其他理由反口,接駁道路到具特殊生態價值地點的周公島及其他鄰近島嶼。
守護大嶼聯盟希望城規會各委員能回歸規劃理性,慎重考慮有關計劃對香港的實際需要及長遠的負面影響,停止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計劃。
守護大嶼聯盟謹啟
2023.01.19
失去規劃理性的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計劃
得悉城規會將於 2023.01.20 討論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交「有關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文件,守護大嶼聯盟認為有關計劃已失去規劃理性、在香港人口及商業用地需要下降、儲備大幅下降及結構性財赤危機下,仍強推明日大嶼交椅洲填海計劃,擔心萬億工程,倒錢落海,禍延幾代。現向城規會主席及各委員詳述聯盟的意見,希望委員慎重考慮有關計劃的需要性、財務承擔能力、生態影響等問題,是否應繼續推行。
一. 失去規劃理性 - 先填海後規劃
政府在精簡程序的修例建議中,其中包括可以讓填海工程在未經城規會通過土地用途的規劃,就先行開工填海。填海需要涉及多方面的考慮,土地的規劃用途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若政府在未能提供填海後的土地規劃建議讓公眾及城規會審議,就先貿然填海,做成不可逆轉的既成事實,完全失去了規劃的理性。
二. 失去規劃理性 - 人口需求的龍門被移走了
由梁振英提出的東大嶼都會,到林鄭月娥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政府都是根據《香港2030+:跨越 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未來人口估算達 9 百萬人作為土地發展需求的依據,但根據統計署 2015 年的推算,香港人口將增長至 2043 年達 822 萬的頂峰,然後開始下降至 2064 年的 781 萬人。不過在 2020 年統計處已一再調整,人口增至 2041 年年中的 811 萬人,然後由高峰回落,到 2069 年年中降至 735 萬。加上近年及將來的移民潮,人口只會持續下降,完全失去人口需求的依據,政府為甚麼還要強推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呢?
三. 失去規劃理性 - 預計的人口居住密度比現時的觀塘更差
根據署方提供的文件指出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將會預留 250 公頃(佔人工島面積 25%)。但根據文件提出在人工島上的預計人口達 55 萬,即每平方公里住 220,000 人,人口密度較現時已相當擠迫的觀塘區超出 3.67 倍之多,如何達到宜居之效果呢?反映政府完全失去規劃理性,吹噓人工島可紓緩香港房屋需求的效果, ,卻矛盾地製造一個擠迫的居住環境, 互相矛盾。
四. 失去規劃理性 - 商用地皮需求下降
政府將第二個核心商業區的啟德商業用地改劃作住宅用地,於 2022 年 12 月 16 日截收標書,根據報導該批賣地最後由長實以逾 87 億,力壓其餘五組財團投得,平均每方呎樓面地價僅 6,138 元,重返 8 年前水平,不但較市場估值的下限價低約兩成三,並且較該集團於去年 2 月投得的同區住宅地,跌價逾六成一。事實上有關土地由啟德第 2A區 4 號、5(B)號及 10 號三個分散的地盤合併而成,曾於 2020 年 5 月以商業用地形式推出招標,終接獲四份標書,惟入標價皆未達到政府訂定的底價,故以流標收場。商用地皮需求下降,政府遂把地皮改劃用途,並成功劃作住宅用途重新推出市場。事實上,啟德區此前曾推出多幅商業用地皮招標,卻均以流標收場,除今次三幅地皮外,政府亦曾嘗試改劃另外兩幅啟德商用地作住宅用途。第二個核心商業區預留作商業用途的土地卻因商用地皮需求下降,流標收場下改劃作住宅用地出售,為甚麼還要大興土木,倒錢落海,破壞環境呢?
五. 失去規劃理性 - 漠視生態環境
政府一直聲稱中部水域一帶生態價值「相對低」,但這種比較完全缺乏客觀數據,相對低並不表示沒有生態價值,而且由於中部水域一帶的水流較急,海水比較混濁,過去較少在該帶水域進行生態調查,資料掌握不足。不過,守護大嶼聯盟的海洋專家於2018 年曾在大小交椅洲水域進行潛水觀察,發現一些在香港其他水域罕見的生物,包括極罕見的海筆,而且石珊瑚不多,反而軟珊瑚佔優。政府聲稱為避免影響該帶石珊瑚而調查填海位置,但該帶佔優勢的軟珊瑚卻隻字不提,給予公眾一種企圖矇混過關的印象。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海底聲納研究,該帶有江豚出沒,2013 年以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現狀為極危,中國農業部於 2017 年 5 月通過了提升江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議案。文件卻提及根據生態研究所得,中部水域一帶沒有海豚及江豚的紀錄,與漁護署的紀錄吻合。
聯盟質疑漁護署是否有在中部水域一帶做過有關江豚出沒的研究。自然保育(漁農自然護理署)在回應改劃申請編號 Y_I-NEL-1 文件 9.1.6 段指 a. there is no known important habitat of Chinese White Dolphins (中華白海豚) and Finless Porpoises (江豚) within the Site. Hence,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Site is limited; 不過當時聯盟已在城規會上指出 1) 漁護署有需要交代相關研究的範圍及數據,在沒有實証的基礎下指出該帶非江豚的重要棲息地,並作出有限生態價值的結論,未免令人感到有取巧及誤導公眾之嫌;2) 根據洪家耀博士提交的 “MONITORING OF MARINE MAMMALS IN HONG KONG WATERS (2019-20)”-- 此外,江豚在 2019 年錄得最高使用量的棲身地,位處於大嶼山東南及西南調查區交界的離岸海域。過去曾被視為江豚最重要生境的石鼓洲鄰近水域,其使用 量在 2018 及2019 年均明顯地大幅下降,這可能與毗鄰「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展開的建造工程有關。-- 該報告所指涉及的研究範圍只包括大嶼山東南及西南調查區交界的離岸海域,而非中部水域一帶。3) 根據 WWF 在 2019 年發表的海底聲音研究報告顯示,在擬定的中部水域範圍有江豚出沒的紀錄;
https://www.wwf.org.hk/?24383/Press-release-WWF- 故聯盟認為研究報告及漁護署的資料並不準確反映該帶有關海洋哺乳動物的狀況。
另外中部水域一帶是棲息於周公島的白腹海鵰的主要覓食地點,在該帶填海起橋建屋後,填海 1,000 公頃勢將江豚及白腹海鵰棲息覓食之所大為減少及破壞。
閉幕不久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框架》,當中行動目標 3 要求確保和促使到 2030 年至少 30%的海域得到有效保護,香港卻反其道而行,不旦沒有海洋保育的規劃,反而進一步減少海洋的空間,破壞海洋生境。
六. 失去規劃理性 - 無底深潭、淘空儲備、借貸渡日、要下幾代承擔
根據本土研究社的海圖分析,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的水深 7 成以上水域達 7 米至 10 米水深,而機場三跑平均水深只有 3-4 米。換言之,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所需的填海技術及填料皆較三跑為多。根據政府統計處特選建築材料平均批發價格,至今價格仍維持在每公噸 300 元以上。反映砂價的成本持續上升。香港同期將會有多項大型工程項目,屆時無論是人力或物料需求大增的情況下,成本只會有加無減。填海是一個海上的癌細胞,尤其是在海中心填海,只要第一桶砂倒落海,癌細胞就不斷擴散,是一條不歸路。
過去三年的疫情,政府已耗資數千億推行各類抗疫、防疫、補就業等措施,加上經濟下滑,制度上的改變,香港未來的經濟前景完全處於不明朗的情況下,政府明知財政的限制,還提出種種融資方法,包括發綠債、公私合營等,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及移民潮的情況下,結構性的財赤將提早出現,到時債台高築,結果要香港人的下幾代為今屆政府錯誤決定而找錯,情何以堪!
七. 失去規劃理性 - 一件污兩件穢,切勿一錯再錯
土木工程拓展署曾表示明日大嶼人工島的發展不會侵佔鄰近幾個島,但局長在 2022 年12 月 29 日就接駁道路往坪洲的意見持開放態度。聯盟希望委員明白,不少居民選擇在偏遠的離島居住,是因為島上生活可以維持一種遠離塵囂生活,接駁路的建議是完全剝奪香港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更不宜將生活模式商品化,生活文化成為一種商品的價值。現時又有跡象出爾反爾,屆時又可以有其他理由反口,接駁道路到具特殊生態價值地點的周公島及其他鄰近島嶼。
守護大嶼聯盟希望城規會各委員能回歸規劃理性,慎重考慮有關計劃對香港的實際需要及長遠的負面影響,停止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計劃。
守護大嶼聯盟謹啟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