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8 有關:討論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事宜
致: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及各委員
有關:討論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事宜
守護大嶼聯盟 (下稱聯盟) 於2014年初自發成立的民間組織,一直關注大嶼山及明日大嶼人工島的發展。得悉土木工程拓展署將於11月8日向環境諮詢委員會 (下稱環諮會) 簡介有關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研究文件,包括根據香港法例第499章《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法定環境影響評估。
根據環諮會的職能,範圍包括:1) 檢討香港環境情況;及2) 向政府建議應採取甚麼適當措施以對付各類污染問題,使環境得以保護及持續發展。因此,環諮會主席及各委員在保護香港的環境並得以永續發展擔當一個重要要把關角色,任重道遠。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填海工程在環境及破壞、財務的壓力、公帤的運用、項目的需要性、可行性及風險等等都備受爭議。根據多項民意調查,市民反對明日大嶼人工島的意見雖然不是一面倒,但反對的意見稍為佔多。
從上述在不同時段就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所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都反對過半市民反對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雖然政府在2020年12月4日獲立法會通過撥款5.5億進行前期撥款,聯盟認為環諮會對有關計劃的審議更加需要在保護環境及永續發展的角色審慎的考慮。
聯盟就有關項目及研究內容提出以下意見及提問:
1. 沒有說「不」的可能?研究次序,違規程序公義?
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的前期研究,基本上是以工程及規劃研究為主,卻沒有環境、生態及財務上的可行性為基礎,程序上本末倒置。根據文件有關研究的三個主要範圍,包括1)交椅洲人工島的規劃及工程研究;2)交通基礎建設研究;3)中部水域一帶的環境、生態及地理狀況的研究,三個範圍都同步進行。聯盟認為在全何規劃及工程研究前,必須先完成受影響範圍的生態、環境及地理狀態的研究及公眾參考,以確定有關工程的可行性。而非在沒有基線評估的情況下擺出事在必行的態度,以致環諮會及公眾根本對工程建議沒有說「不」的可能。香港的環評制度一直被人疚病,工程倡議者同時又是工程的審批者,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往往只用緩解及補償方法,環境往往要犧牲讓路給工程項目。因此,聯盟希望環諮會主席及各委員要求先完成該帶的生態、環境及地理狀況的基線研究與評估,才考慮有關工程的可行性。
2. 隱藏研究報告
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聲稱可居住40至70萬人,但林鄭特首剛公佈的施政報告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就表示以《香港2030+:跨壞2030年的規劃與策略》(《香港2030+》)為基礎,提出發展30 000公頃的都會區,當中可容納新增居住人口超過100萬。然而,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統計估算,由當初估算到2043年人口高峰期達822萬,於2020年9月統計處出版的《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人口高峰期估算到2041年的811萬,然後由高峰回落6,人口的估算有嚴重的落差。而根據2030+的諮詢文件估算香港土地的需求時,扣除已有規劃的用途的土地外,香港只欠1,200公頃土地。擬開發的土地較預期的需要超出30倍,但人口高峰期的估算下降及提早出現的回落的情況,有關土地開發計劃完全欠缺理據。政府在2021年10月8日公佈的2030+最終報告中,沒有公佈「香港2030+可持續發展評估」及「香港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可行性研究」的評估及研究報告。聯盟曾去信發展局要求公開上述評估及研究報告,但局卻表示有關評估及研究只作內部參考,不予公開。因此,環諮會應要求當局提交上述兩份評估及研究報告,讓委員及公眾可以了解2030+最終報告可以令香港未來的土地發展倡議有翻天覆地的轉變。
3. 風暴潮的影響 - 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身份的潛在矛盾
今次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前期研究,政府批予奧雅納工程顧問進行規劃及工程研究。不過,奧雅納工程顧問曾受聘於團結香港基金堅持海浪衝擊高度約2米,但前天文台台長就提出政府過往數據紀錄,擬建人工島的水域屢錄得逾5米海浪。林超英續指團結香港基金報告以一次沒有具體說明的所謂颱風模擬計算,作出浪高只有約2米的結論,是輕率和嚴重的低估,因為顧問只算了本地海域由風吹起的波浪,忽略了遠處傳來的颱風湧浪,反映他們不懂氣象學和海洋學7。今次研究的範圍,是否包括風暴潮的研究,由於奧雅納工程顧問堅持中部水域的海浪衝擊高度員有約2米,若進行相關研究,將涉及身份及立場的潛在矛盾,政府及奧雅納工程顧問如何確保相關研究的客觀性及不涉及利益衝突。
4. 交通基建可行性研究推倒重來
土木工程拓展署曾於2017年11月完成「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2017),房屋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先生指出該研究報告已嚴重低估2041年的汽車數量的增長(根據報告,2013年及2015年的汽車增幅分別是3.95%及3.8%,及至2041年,汽車增幅為2.0%),但顧問報告的模擬結果清楚說明屆時相關連接的交通系統特別是欣澳 – 交椅洲及交椅洲 – 堅尼地城會超出負荷。
交通基建專家Ronald Taylor指出東大嶼都會要連接到堅尼地城必須要有3條雙線行車的隧道系統,才能應付車流量承載力的需要,但根據1992年青洲連接路的初步可行性研究(Green Island Link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Study)結論指任何連接至堅尼地城的交通系統只能限於2條雙線行車道,而非明日大嶼建議中的3條雙線行車系統,這正好說明堅尼地城的交通承載力根本不能應付東大嶼人工島所帶來的車流量,結果干諾道西連接堅尼地城來往中環的道路勢必做成嚴重交通阻塞。
然而,當局表示有關研究報告「已過時」為由,不作參考,需要另外進行研究。聯盟認為環諮會應要求當局交代「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2017),解釋「過時」的理據及回應上述兩位專家的質疑。
5. 簡介不能行禮如儀的走過場
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交的文件,仍有多項相關的評估及研究報告並沒有公開,在中部水域人工島規劃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招標文件的的「研究範圍」,有關污水排放已初步擬定從人工島東北面的幹渠向「西部緩衝區」水質管制區排放,是否早有研究而提出相關建議?若有,當局應向委員會和盤托出,不應有任何隱瞞。
另外,中部水域一帶的水流非常急速,而水底的能見到相當低,顧問公司必須交代海洋生態包括海底生境的研究的內容及方法。
6. 主席潛在身份的矛盾
環諮會主席黃遠輝先生,曾於2017年9月1 日至2019年2月28日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主席,該小組建議填海1,000公頃的東大嶼人工島列份18項土地選項之一,亦在無中生有的中期報告中同意1,000公頃的東大嶼人工島。黃遠輝先生既曾是項目的倡議人,但同時又在環諮會擔心把關角色,縱使公眾相信黃遠輝先生處事公正,但若繼續主持是項議程的討論,未免令人感到有潛在身份矛盾的尷尬。
聯盟相信環諮會各成員緊守保護環境的把關角色,認為了解項目的需要性、可行性及風險性,不會成為政府的橡皮圖章。
謹此表達聯盟的意見及提問,並祝會議順利!
有關:討論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事宜
守護大嶼聯盟 (下稱聯盟) 於2014年初自發成立的民間組織,一直關注大嶼山及明日大嶼人工島的發展。得悉土木工程拓展署將於11月8日向環境諮詢委員會 (下稱環諮會) 簡介有關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研究文件,包括根據香港法例第499章《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法定環境影響評估。
根據環諮會的職能,範圍包括:1) 檢討香港環境情況;及2) 向政府建議應採取甚麼適當措施以對付各類污染問題,使環境得以保護及持續發展。因此,環諮會主席及各委員在保護香港的環境並得以永續發展擔當一個重要要把關角色,任重道遠。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填海工程在環境及破壞、財務的壓力、公帤的運用、項目的需要性、可行性及風險等等都備受爭議。根據多項民意調查,市民反對明日大嶼人工島的意見雖然不是一面倒,但反對的意見稍為佔多。
- 《新論壇》於2018年12月20日公佈的《明日大嶼計劃意見調查報告》:「對於明日大嶼計劃,有 38.5%受訪者表示同意,有 51.7%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計劃比同意計劃多 13.2 個百份點。」,反對計劃的原因:「反對計劃的最主要原因。有 47.3%受訪者認為,“香港還有其他土地供應,填海要最 後先諗”,這是最多受訪者選擇的原因。其次為“計劃會用盡儲 備”,有 19.4%選擇此選項。19.1%受訪者認為“計劃會損害環境”, 是第三多受訪者選擇的原因」。反映市民關注計劃對環境的損害。
- 香港研究協會於 2020 年 10 月 20 至 27 日就針對「明日大嶼」5.5億前期撥款的問卷調查,成功訪問了 1,068 名十八歲或以上市民,結果反映「有五成二受訪者『非常不贊成』及『不太贊成』 通過撥款申請,而表示『非常贊成』及『比較贊成』的則合共佔三成七,反映較多市民現階段對「明日大嶼」計劃有所保留」。
- 香港民意研究所於2021年5月24日下午3時正至 5月27日進行「我們香港人意見群組調查」,該會經理(數據科學)戴捷輝在5 月28日的發佈會上報告有關明日大嶼及本港土地發展的結果。有81%受訪的民主派支持者反對政府明日大嶼計劃,而非民主派支持者(包括建制派支持者和沒有政治傾向的人)中有49%支持計劃。由組群加權數字按常規調查中市民政治取向比例調整得出的合計數,53%受訪者反對,31%受訪者支持計劃,16%人對計劃的看法是「一半半」。
-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2018年底提交的最終報告關於東大嶼都會的問卷調查,小組指問卷有62%支持,電話調查則有58%支持;不過,由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撰寫的公眾參與報告,在質化研究部份,有關東大嶼填海表態的意見數目共有6.9萬份,當中92%反對,支持只佔6.9%,惟小組終極報告卻隻字不提。
從上述在不同時段就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所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都反對過半市民反對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雖然政府在2020年12月4日獲立法會通過撥款5.5億進行前期撥款,聯盟認為環諮會對有關計劃的審議更加需要在保護環境及永續發展的角色審慎的考慮。
聯盟就有關項目及研究內容提出以下意見及提問:
1. 沒有說「不」的可能?研究次序,違規程序公義?
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的前期研究,基本上是以工程及規劃研究為主,卻沒有環境、生態及財務上的可行性為基礎,程序上本末倒置。根據文件有關研究的三個主要範圍,包括1)交椅洲人工島的規劃及工程研究;2)交通基礎建設研究;3)中部水域一帶的環境、生態及地理狀況的研究,三個範圍都同步進行。聯盟認為在全何規劃及工程研究前,必須先完成受影響範圍的生態、環境及地理狀態的研究及公眾參考,以確定有關工程的可行性。而非在沒有基線評估的情況下擺出事在必行的態度,以致環諮會及公眾根本對工程建議沒有說「不」的可能。香港的環評制度一直被人疚病,工程倡議者同時又是工程的審批者,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往往只用緩解及補償方法,環境往往要犧牲讓路給工程項目。因此,聯盟希望環諮會主席及各委員要求先完成該帶的生態、環境及地理狀況的基線研究與評估,才考慮有關工程的可行性。
2. 隱藏研究報告
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聲稱可居住40至70萬人,但林鄭特首剛公佈的施政報告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就表示以《香港2030+:跨壞2030年的規劃與策略》(《香港2030+》)為基礎,提出發展30 000公頃的都會區,當中可容納新增居住人口超過100萬。然而,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統計估算,由當初估算到2043年人口高峰期達822萬,於2020年9月統計處出版的《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人口高峰期估算到2041年的811萬,然後由高峰回落6,人口的估算有嚴重的落差。而根據2030+的諮詢文件估算香港土地的需求時,扣除已有規劃的用途的土地外,香港只欠1,200公頃土地。擬開發的土地較預期的需要超出30倍,但人口高峰期的估算下降及提早出現的回落的情況,有關土地開發計劃完全欠缺理據。政府在2021年10月8日公佈的2030+最終報告中,沒有公佈「香港2030+可持續發展評估」及「香港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可行性研究」的評估及研究報告。聯盟曾去信發展局要求公開上述評估及研究報告,但局卻表示有關評估及研究只作內部參考,不予公開。因此,環諮會應要求當局提交上述兩份評估及研究報告,讓委員及公眾可以了解2030+最終報告可以令香港未來的土地發展倡議有翻天覆地的轉變。
3. 風暴潮的影響 - 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身份的潛在矛盾
今次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前期研究,政府批予奧雅納工程顧問進行規劃及工程研究。不過,奧雅納工程顧問曾受聘於團結香港基金堅持海浪衝擊高度約2米,但前天文台台長就提出政府過往數據紀錄,擬建人工島的水域屢錄得逾5米海浪。林超英續指團結香港基金報告以一次沒有具體說明的所謂颱風模擬計算,作出浪高只有約2米的結論,是輕率和嚴重的低估,因為顧問只算了本地海域由風吹起的波浪,忽略了遠處傳來的颱風湧浪,反映他們不懂氣象學和海洋學7。今次研究的範圍,是否包括風暴潮的研究,由於奧雅納工程顧問堅持中部水域的海浪衝擊高度員有約2米,若進行相關研究,將涉及身份及立場的潛在矛盾,政府及奧雅納工程顧問如何確保相關研究的客觀性及不涉及利益衝突。
4. 交通基建可行性研究推倒重來
土木工程拓展署曾於2017年11月完成「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2017),房屋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先生指出該研究報告已嚴重低估2041年的汽車數量的增長(根據報告,2013年及2015年的汽車增幅分別是3.95%及3.8%,及至2041年,汽車增幅為2.0%),但顧問報告的模擬結果清楚說明屆時相關連接的交通系統特別是欣澳 – 交椅洲及交椅洲 – 堅尼地城會超出負荷。
交通基建專家Ronald Taylor指出東大嶼都會要連接到堅尼地城必須要有3條雙線行車的隧道系統,才能應付車流量承載力的需要,但根據1992年青洲連接路的初步可行性研究(Green Island Link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Study)結論指任何連接至堅尼地城的交通系統只能限於2條雙線行車道,而非明日大嶼建議中的3條雙線行車系統,這正好說明堅尼地城的交通承載力根本不能應付東大嶼人工島所帶來的車流量,結果干諾道西連接堅尼地城來往中環的道路勢必做成嚴重交通阻塞。
然而,當局表示有關研究報告「已過時」為由,不作參考,需要另外進行研究。聯盟認為環諮會應要求當局交代「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2017),解釋「過時」的理據及回應上述兩位專家的質疑。
5. 簡介不能行禮如儀的走過場
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交的文件,仍有多項相關的評估及研究報告並沒有公開,在中部水域人工島規劃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招標文件的的「研究範圍」,有關污水排放已初步擬定從人工島東北面的幹渠向「西部緩衝區」水質管制區排放,是否早有研究而提出相關建議?若有,當局應向委員會和盤托出,不應有任何隱瞞。
另外,中部水域一帶的水流非常急速,而水底的能見到相當低,顧問公司必須交代海洋生態包括海底生境的研究的內容及方法。
6. 主席潛在身份的矛盾
環諮會主席黃遠輝先生,曾於2017年9月1 日至2019年2月28日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主席,該小組建議填海1,000公頃的東大嶼人工島列份18項土地選項之一,亦在無中生有的中期報告中同意1,000公頃的東大嶼人工島。黃遠輝先生既曾是項目的倡議人,但同時又在環諮會擔心把關角色,縱使公眾相信黃遠輝先生處事公正,但若繼續主持是項議程的討論,未免令人感到有潛在身份矛盾的尷尬。
聯盟相信環諮會各成員緊守保護環境的把關角色,認為了解項目的需要性、可行性及風險性,不會成為政府的橡皮圖章。
謹此表達聯盟的意見及提問,並祝會議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