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明日大嶼人工島」是不可能的「明日神話」
林鄭特首於年10月施政報告提出的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引起公眾強烈的反對聲音。今年2-3月,發展局就匆匆將「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循例諮詢4個區議會,3月26日就將「中部水域人工島相關研究」呈上發展事務委員會,展開5.5億的「明日大嶼人工島」規劃及工程研究撥款申請。
東大嶼關注組召集人任憲邦博士在今日(20/5)守護大嶼聯盟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是一項未經深思熟慮、沒有可行性數據支持,在概念上不可能的「明日神話」。
房屋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先生指出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完成的「連接堅民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2017),已嚴重低估2041年的汽車數量的增長(根據報告,2013年及2015年的汽車增幅分別是3.95%及3.8%,及至2041年,汽車增幅為2.0%),但顧問報告的模擬結果清楚說明屆時相關連接的交通系統特別是欣澳 – 交椅洲及交椅洲 – 堅尼地城會超出負荷。
姚松炎進一步指出根據該報告的5.5.35段的結論,若該等道路的過路費與產生的車流量會成反比,而交椅洲往欣澳的L3道路系統將會超出不容忍的負荷(v/c=1.27),如果將收費稍作提高,L3的道路系統的擠塞程序仍超出可容忍的標準 v/c=1.23。換言之「加如死、唔加又死」,市民往來東大嶼人工島要麼繼續捱塞車,或者要負擔高昂的「過路費」。
交通基建專家Roynald Taylor指出東大嶼都會要連接到堅尼地城必須要有3條雙線行車的隧道系統,才能應付車流量承載力的需要,但根據1992年青洲連接路的初步可行性研究(Green Island Link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Study)結論指任何連接至堅尼地城的交通系統只能限於2條雙線行車道,而非明日大嶼建議中的3條雙線行車系統,這正好說明堅尼地城的交通承載力根本不能應付東大嶼人工島所帶來的車流量,結果干諾道西連接堅尼地城來往中環的道路勢必做成嚴重交通阻塞。
除交通超出負荷的問題外,政府根本無理據支持申請規劃及工程研究撥款。任博士表示現時政府向立法會申請「中部水域規劃及工程研究撥款」是違反國際規劃程序。他指出根據政府內部有關一般填海工程的時間表,首先要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報告(包括財務、技術及社會可行性研究),証實可行才會將工程提升至甲級,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規劃及工程研究,一般需要7-8年,但政府現在直接提出「規劃及工程」研究,只需3.5年,誰偷去正常程序的3-4年:
任博士指出「明日大嶼人工島」的概念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
政府聲稱島上可容納70萬人口,即每平方公里佔7萬人口,密度還要比觀塘每平方公里佔5.7萬人還要多,如何改善擠逼問題;
政府聲稱明日大嶼人工島是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但政府表示當中七成的住宅單位屬公屋,在工作與人口錯配的情況下,有大量的居民需要區外就業,「原島就業」亦只是神話,明日大嶼人工島勢必成為「海上天水圍」;
居住於堅尼地城的曾錦祥先生表示擔心東大嶼人工島對西環一帶交通做成嚴重的擠塞壓力,影響該區空氣及寧靜的社區生活,西環可能變成另一個金鐘。居民在西營盤的徐可儀女士則表示居民對有關計劃一直被蒙在鼓裏,無論政府或區議員不斷唱好有關計劃,但沒有提供任何相關資訊及諮詢向區內居民意見,居民往往被代表。
立法會議員朱凱迪表示政府一直隱藏「連接堅民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2017),直至在民間多番要求下,在公開會後再公佈,立法會根本沒有就這報告作出任何討論,更不應在這階段就為規劃/工程及設計三合一審議有關撥款申請。因此,他會在工務小組審議相關研究撥款時,要求終止待續,並先在發展事務委員會召開特別會議,要求政府交代有關報告的內容及接受議員的提問。
守護大嶼聯盟發言人馮小燕指政府於2017年完成這項交通可行性研究,但一直拒絕公開報告,經過民間多番申請及投訴下,今年5月才向民間提交報告。但發展局卻同時表示有關報告的資料已陳舊、過時,不作參考。其實有關報告並非過時,只是有關結論並不有利於相關工程的發展。明日大嶼人工島無論在概念上或在可行性上都是一個不可能的「明日神話」,守護大嶼聯盟堅決反對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守護大嶼聯盟表示曾於上周去信要求立法會議員對有關研究撥款表態,現只有14位議員回覆反對撥款,其餘議員並未回覆,守護大嶼聯盟呼籲市民向當區的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要求他們就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及相關研究撥款表態。
東大嶼關注組召集人任憲邦博士在今日(20/5)守護大嶼聯盟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是一項未經深思熟慮、沒有可行性數據支持,在概念上不可能的「明日神話」。
房屋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先生指出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完成的「連接堅民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2017),已嚴重低估2041年的汽車數量的增長(根據報告,2013年及2015年的汽車增幅分別是3.95%及3.8%,及至2041年,汽車增幅為2.0%),但顧問報告的模擬結果清楚說明屆時相關連接的交通系統特別是欣澳 – 交椅洲及交椅洲 – 堅尼地城會超出負荷。
姚松炎進一步指出根據該報告的5.5.35段的結論,若該等道路的過路費與產生的車流量會成反比,而交椅洲往欣澳的L3道路系統將會超出不容忍的負荷(v/c=1.27),如果將收費稍作提高,L3的道路系統的擠塞程序仍超出可容忍的標準 v/c=1.23。換言之「加如死、唔加又死」,市民往來東大嶼人工島要麼繼續捱塞車,或者要負擔高昂的「過路費」。
交通基建專家Roynald Taylor指出東大嶼都會要連接到堅尼地城必須要有3條雙線行車的隧道系統,才能應付車流量承載力的需要,但根據1992年青洲連接路的初步可行性研究(Green Island Link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Study)結論指任何連接至堅尼地城的交通系統只能限於2條雙線行車道,而非明日大嶼建議中的3條雙線行車系統,這正好說明堅尼地城的交通承載力根本不能應付東大嶼人工島所帶來的車流量,結果干諾道西連接堅尼地城來往中環的道路勢必做成嚴重交通阻塞。
除交通超出負荷的問題外,政府根本無理據支持申請規劃及工程研究撥款。任博士表示現時政府向立法會申請「中部水域規劃及工程研究撥款」是違反國際規劃程序。他指出根據政府內部有關一般填海工程的時間表,首先要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報告(包括財務、技術及社會可行性研究),証實可行才會將工程提升至甲級,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規劃及工程研究,一般需要7-8年,但政府現在直接提出「規劃及工程」研究,只需3.5年,誰偷去正常程序的3-4年:
任博士指出「明日大嶼人工島」的概念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
政府聲稱島上可容納70萬人口,即每平方公里佔7萬人口,密度還要比觀塘每平方公里佔5.7萬人還要多,如何改善擠逼問題;
政府聲稱明日大嶼人工島是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但政府表示當中七成的住宅單位屬公屋,在工作與人口錯配的情況下,有大量的居民需要區外就業,「原島就業」亦只是神話,明日大嶼人工島勢必成為「海上天水圍」;
居住於堅尼地城的曾錦祥先生表示擔心東大嶼人工島對西環一帶交通做成嚴重的擠塞壓力,影響該區空氣及寧靜的社區生活,西環可能變成另一個金鐘。居民在西營盤的徐可儀女士則表示居民對有關計劃一直被蒙在鼓裏,無論政府或區議員不斷唱好有關計劃,但沒有提供任何相關資訊及諮詢向區內居民意見,居民往往被代表。
立法會議員朱凱迪表示政府一直隱藏「連接堅民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2017),直至在民間多番要求下,在公開會後再公佈,立法會根本沒有就這報告作出任何討論,更不應在這階段就為規劃/工程及設計三合一審議有關撥款申請。因此,他會在工務小組審議相關研究撥款時,要求終止待續,並先在發展事務委員會召開特別會議,要求政府交代有關報告的內容及接受議員的提問。
守護大嶼聯盟發言人馮小燕指政府於2017年完成這項交通可行性研究,但一直拒絕公開報告,經過民間多番申請及投訴下,今年5月才向民間提交報告。但發展局卻同時表示有關報告的資料已陳舊、過時,不作參考。其實有關報告並非過時,只是有關結論並不有利於相關工程的發展。明日大嶼人工島無論在概念上或在可行性上都是一個不可能的「明日神話」,守護大嶼聯盟堅決反對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守護大嶼聯盟表示曾於上周去信要求立法會議員對有關研究撥款表態,現只有14位議員回覆反對撥款,其餘議員並未回覆,守護大嶼聯盟呼籲市民向當區的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要求他們就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及相關研究撥款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