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8 就「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的立場書
守護大嶼
《港人休憩 重拾尊嚴的美麗後花園》
《港人休憩 重拾尊嚴的美麗後花園》
政府現正開展欣澳填海研究、在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增商業酒店設施,以及擴展東涌新市鎮諮詢。梁振英於2014年1月15日宣讀《2014施政報告》,宣布會大幅度開拓大嶼山及其周邊海域,以應付長遠土地需求。政府將研究在大嶼山與港島西環之間的交椅洲海域,興建逾千公頃的人工島,建設「東大嶼都會」,透過建橋或隧道連接港島,使其變成繼中環、九龍東後另一核心商業區(Core Business District,CBD)。政府旋即在2014年1月17日宣佈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並委任19名非官方委員加入。部份被委任的成員,如林奮強和劉炳章,近期已經磨刀霍霍,不斷以「腳趾尾」、「醜小鴨」、「郊野公園使用量不高」、「樹木都唔係太多」、「郊野公園非不能碰」等論調矮化大嶼山,意圖把擁有不少「自然美」的大嶼山塑造成另一個沒有生命的倒模城市。這種「掠奪式發展」的勢頭銳不可擋,似乎忘記了大嶼山及各離島是供香港人一週勞碌工作後,停泊休息、重拾人性尊嚴的後花園。同時亦是雀鳥、昆蟲、動物與其他生物棲息覓食居所。大嶼山這片淨土及珍貴的公共空間,又怎能讓「掠奪者」順手牽羊就算呢?
1) 大嶼山是香港人的可持續發展儲備和後花園
在過渡都市化的香港,大嶼山發揮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為香港人提供休息、洗滌心靈、重拾人性尊嚴的後花園。大嶼山是清幽淨心之地,孕育了佛教五大禪林:鹿湖、羗山、東涌、萬丈布、昂坪,無論是出家眾或在家眾都會到清幽之地,淨化身心。
大嶼山有七成的土地屬郊野公園,是香港人遠足、郊遊的休閒之地。除了維持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之外,茂密的林蔭亦成為香港的「市肺」,淨化香港的空氣,保持空氣的質素。同時,郊野公園亦發揮了蓄水的功能,大嶼山的石壁水塘,就為大嶼山、坪洲、長洲居民提供本地的食水。大嶼南不同的社區各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及本土文化特色:漁村文化、水上棚屋;海灣連綿、水清沙幼;水牛背鷺、田野蔥香;靈山河川、奇岩礦洞等。這些特色已構成一片美麗的「天鵝湖」,這片屬香港人的美麗淨土需好好珍惜。
2) 為財團囤積土地,滿足中港資本的消費需要。
梁振英聲稱大規模填海做地的原因,是要為香港提供足夠的土地儲備,解決香港的住屋、基層就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梁振英以惠及基層的假像製造出來的糖衣毒藥,實質鞏固財團壟斷式、滿足內地資本的發展。建議中的發展模式,仍然集中發展地產、金融、零售、旅遊等經濟項目。在政府和商界人士大力提倡「橋頭經濟」的情況下,在偏遠地方大規模發展第三產業,就只為了滿足內地資本的消費需要。這些設施根本不能創造大量多元化工種及工作機會,政府遷移大量基層市民到新都會做「開荒牛」,但居民卻因無法在原區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回到外區工作,舟車勞頓,車資和通勤時間俱為居民帶來沉重的負擔。此外,社區內的商店又分別被大財團壟斷和被內地資本扯高,居民又要承擔貴租、貴物價等生活壓力,只會製造另一個悲情城市。而且倒模式的發展,做成區區無睇頭,扼殺了本土社區經濟和小型創意工業發展的機會,進一步把香港的產業結構掏空。
香港仍有其他可使用的土地資源,政府不檢討現時的房屋政策及土地政策,放棄發展棕土及4,000公頃的可發展用地,卻不斷強調土地不足,要填海做地,將房屋的需求成為填海的擋箭牌。如此,形成一種「無選擇」的選擇的處境,市民只能無可奈何地支持梁振英的「掠奪」,盲填海,讓財團囤積土地。
3) 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梁振英提出「東大嶼發展」的鴻圖偉略,就要大興土木,開山劈石、移山填海。大規模的發展破壞了社區的原有特色及優勢,掠奪了生態資源和香港人的公共空間。
填海地區
大嶼山不同的發展計劃需填海達2,785公頃,還未包括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及將來可能發展的第三條跑道,這樣的規模相等2,785個政府大球場的草地面積。填海工程將覆蓋香港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東涌河及大蠔灣一帶的生態亦會受嚴重影響。
大嶼山除了已劃作郊野公園的範圍外,只有大嶼南部份地帶有規劃限制,其他地區完全沒有規劃限制,可以說是「無遮無掩」,引來發展商一直虎視眈眈。因為發展的風吹來,有規劃限制的用地亦已有「艇仔」 進行收地,亦有將農地進行堆填,破壞原有的生態價值。以貝澳為例,被列入海岸保護區的地帶,竟然有大範圍的農地出現堆填及違規發展,做成「先破壞、後發展」的情況, 嚴重威脅著水牛的棲息地。如果政府是有誠意避免做成先破壞後發展的情況,就應該立即將未規劃的用地以「發展審批圖」予以規劃,否則,就反映政府任由這些土地在「無遮無掩」不受保護的情況下向發展商開綠燈。
「全球森林監察」(Global Forest Watch)的網站資料有多處地方的樹林最近已大面積地消失,被列為警示地點;根據網站資料發現,全港現時共有13個地點被列為「警示區」(FORMA Alert),顯示該些地區最近可能有大量樹木消失。該13個地點,大嶼山佔了9個,主要分佈於北部及西部。在北大嶼山,介乎深屈灣與沙螺灣的䃟石灣一帶,便有2個警示區。該兩地點都是鄰近港珠澳大橋的港方落腳點;在大嶼山西部,二澳一帶則有兩個警示區,該處是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林筱魯發展復耕農地工程,大量林地被焚毀,紅樹林亦被夷平;
地球之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公共專業聯盟就機場管理局計劃興建第三條跑道,於大嶼山西北面填海650公頃的工程進行「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SROI),發現白海豚的社會價值及旅遊經濟價值總值361億,但工程卻嚴重損害瀕危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另一方面, 為興建港珠澳大橋人工口岸,政府已填海160公頃。為作保償,需於大小磨刀洲水域劃出一個700至800公頃的海岸公園,正和小蠔灣擬填海範圍相鄰。一邊為補償成立海岸公園,一邊卻填海,邏輯矛盾。
4) 舊債未清 新債免問
大嶼山的發展,一直欠公眾一個「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及一個「保育的策略」。現時大嶼山的遊客量已抵達可承載的「臨界點」,大嶼山的居民日常的生活已受到影響,商場食肆,以遊客為主導、公共交通服務已超負荷,造成居民無車搭的問題。根據法官在港珠澳大澳司法覆核時所提出的意見,強調「基線評估」的重要性,更確立了一條重要的法律原則:環評條例要求項目倡議人「全力以赴」,無論項目污染量大小,均有責任把污染減至最低。一直以來,環保署長審批項目時主要倚賴一項準則:只要累積的污染量仍未把香港環境這個「大垃圾桶」倒至滿瀉,項目便可以過關;項目污染量是否減至最低,並不被視為法定要求。現時大嶼山的填海工程,一浪接一浪,必須先以「基線評估」的原則進行大嶼山「環境承載力」的研究,然後定下保育策略,才可以有真正準則保護到環境。過去,政府一直欠債未還,欠公眾一個公道。
5) 「大嶼山掠奪發展諮詢委員會」 - 私相授受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19位非官方成員中,只有一名泛民議員,其他成員則分別屬於「梁營」、鄉事營及建制營。他們主要來自地產、測量、航運、物流、商場、旅遊等行業,當中亦不乏與大嶼山土地發展有關的人士。委員會的成員背景一面倒,不難預料會向「掠奪式」的發展模式傾斜,為政府發展大嶼山大計的強大後盾。可是,環保團體及民間組織等持份者卻被摒諸門外,反映政府的行政霸權。當中可能涉及利益衝突問題。例如大嶼山二澳以「復耕計劃」為名的發展負責人是古物古蹟辦事處主席林筱魯先生,及另一位余漢坤是劉皇發的女婿,他們兩人在大嶼山擁有大量土地。大家利用這個「大嶼山掠奪發展諮詢委員會」進行利益割據。我們得知委員會於3月8日召開首次會議之前均未有申報利益,守護大嶼聯盟曾於2014年2月26日致函「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及各委員,要求申報利益,可惜至今只有胡志偉立法會議員回覆。而會議期間各委員就可有十分鐘時間,各自表述「掠奪」大嶼山的鴻圖方案。
1) 大嶼山是香港人的可持續發展儲備和後花園
在過渡都市化的香港,大嶼山發揮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為香港人提供休息、洗滌心靈、重拾人性尊嚴的後花園。大嶼山是清幽淨心之地,孕育了佛教五大禪林:鹿湖、羗山、東涌、萬丈布、昂坪,無論是出家眾或在家眾都會到清幽之地,淨化身心。
大嶼山有七成的土地屬郊野公園,是香港人遠足、郊遊的休閒之地。除了維持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之外,茂密的林蔭亦成為香港的「市肺」,淨化香港的空氣,保持空氣的質素。同時,郊野公園亦發揮了蓄水的功能,大嶼山的石壁水塘,就為大嶼山、坪洲、長洲居民提供本地的食水。大嶼南不同的社區各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及本土文化特色:漁村文化、水上棚屋;海灣連綿、水清沙幼;水牛背鷺、田野蔥香;靈山河川、奇岩礦洞等。這些特色已構成一片美麗的「天鵝湖」,這片屬香港人的美麗淨土需好好珍惜。
2) 為財團囤積土地,滿足中港資本的消費需要。
梁振英聲稱大規模填海做地的原因,是要為香港提供足夠的土地儲備,解決香港的住屋、基層就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梁振英以惠及基層的假像製造出來的糖衣毒藥,實質鞏固財團壟斷式、滿足內地資本的發展。建議中的發展模式,仍然集中發展地產、金融、零售、旅遊等經濟項目。在政府和商界人士大力提倡「橋頭經濟」的情況下,在偏遠地方大規模發展第三產業,就只為了滿足內地資本的消費需要。這些設施根本不能創造大量多元化工種及工作機會,政府遷移大量基層市民到新都會做「開荒牛」,但居民卻因無法在原區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回到外區工作,舟車勞頓,車資和通勤時間俱為居民帶來沉重的負擔。此外,社區內的商店又分別被大財團壟斷和被內地資本扯高,居民又要承擔貴租、貴物價等生活壓力,只會製造另一個悲情城市。而且倒模式的發展,做成區區無睇頭,扼殺了本土社區經濟和小型創意工業發展的機會,進一步把香港的產業結構掏空。
香港仍有其他可使用的土地資源,政府不檢討現時的房屋政策及土地政策,放棄發展棕土及4,000公頃的可發展用地,卻不斷強調土地不足,要填海做地,將房屋的需求成為填海的擋箭牌。如此,形成一種「無選擇」的選擇的處境,市民只能無可奈何地支持梁振英的「掠奪」,盲填海,讓財團囤積土地。
3) 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梁振英提出「東大嶼發展」的鴻圖偉略,就要大興土木,開山劈石、移山填海。大規模的發展破壞了社區的原有特色及優勢,掠奪了生態資源和香港人的公共空間。
填海地區
- 坪洲對開海面的交椅洲擬建人工島,面積1,400-2,400公頃
- 陰澳填海,面積60-100公頃
- 小蠔灣,面積100-150公頃
- 東涌東及東涌西,面積134公頃
大嶼山不同的發展計劃需填海達2,785公頃,還未包括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及將來可能發展的第三條跑道,這樣的規模相等2,785個政府大球場的草地面積。填海工程將覆蓋香港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東涌河及大蠔灣一帶的生態亦會受嚴重影響。
大嶼山除了已劃作郊野公園的範圍外,只有大嶼南部份地帶有規劃限制,其他地區完全沒有規劃限制,可以說是「無遮無掩」,引來發展商一直虎視眈眈。因為發展的風吹來,有規劃限制的用地亦已有「艇仔」 進行收地,亦有將農地進行堆填,破壞原有的生態價值。以貝澳為例,被列入海岸保護區的地帶,竟然有大範圍的農地出現堆填及違規發展,做成「先破壞、後發展」的情況, 嚴重威脅著水牛的棲息地。如果政府是有誠意避免做成先破壞後發展的情況,就應該立即將未規劃的用地以「發展審批圖」予以規劃,否則,就反映政府任由這些土地在「無遮無掩」不受保護的情況下向發展商開綠燈。
「全球森林監察」(Global Forest Watch)的網站資料有多處地方的樹林最近已大面積地消失,被列為警示地點;根據網站資料發現,全港現時共有13個地點被列為「警示區」(FORMA Alert),顯示該些地區最近可能有大量樹木消失。該13個地點,大嶼山佔了9個,主要分佈於北部及西部。在北大嶼山,介乎深屈灣與沙螺灣的䃟石灣一帶,便有2個警示區。該兩地點都是鄰近港珠澳大橋的港方落腳點;在大嶼山西部,二澳一帶則有兩個警示區,該處是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林筱魯發展復耕農地工程,大量林地被焚毀,紅樹林亦被夷平;
地球之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公共專業聯盟就機場管理局計劃興建第三條跑道,於大嶼山西北面填海650公頃的工程進行「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SROI),發現白海豚的社會價值及旅遊經濟價值總值361億,但工程卻嚴重損害瀕危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另一方面, 為興建港珠澳大橋人工口岸,政府已填海160公頃。為作保償,需於大小磨刀洲水域劃出一個700至800公頃的海岸公園,正和小蠔灣擬填海範圍相鄰。一邊為補償成立海岸公園,一邊卻填海,邏輯矛盾。
4) 舊債未清 新債免問
大嶼山的發展,一直欠公眾一個「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及一個「保育的策略」。現時大嶼山的遊客量已抵達可承載的「臨界點」,大嶼山的居民日常的生活已受到影響,商場食肆,以遊客為主導、公共交通服務已超負荷,造成居民無車搭的問題。根據法官在港珠澳大澳司法覆核時所提出的意見,強調「基線評估」的重要性,更確立了一條重要的法律原則:環評條例要求項目倡議人「全力以赴」,無論項目污染量大小,均有責任把污染減至最低。一直以來,環保署長審批項目時主要倚賴一項準則:只要累積的污染量仍未把香港環境這個「大垃圾桶」倒至滿瀉,項目便可以過關;項目污染量是否減至最低,並不被視為法定要求。現時大嶼山的填海工程,一浪接一浪,必須先以「基線評估」的原則進行大嶼山「環境承載力」的研究,然後定下保育策略,才可以有真正準則保護到環境。過去,政府一直欠債未還,欠公眾一個公道。
5) 「大嶼山掠奪發展諮詢委員會」 - 私相授受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19位非官方成員中,只有一名泛民議員,其他成員則分別屬於「梁營」、鄉事營及建制營。他們主要來自地產、測量、航運、物流、商場、旅遊等行業,當中亦不乏與大嶼山土地發展有關的人士。委員會的成員背景一面倒,不難預料會向「掠奪式」的發展模式傾斜,為政府發展大嶼山大計的強大後盾。可是,環保團體及民間組織等持份者卻被摒諸門外,反映政府的行政霸權。當中可能涉及利益衝突問題。例如大嶼山二澳以「復耕計劃」為名的發展負責人是古物古蹟辦事處主席林筱魯先生,及另一位余漢坤是劉皇發的女婿,他們兩人在大嶼山擁有大量土地。大家利用這個「大嶼山掠奪發展諮詢委員會」進行利益割據。我們得知委員會於3月8日召開首次會議之前均未有申報利益,守護大嶼聯盟曾於2014年2月26日致函「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及各委員,要求申報利益,可惜至今只有胡志偉立法會議員回覆。而會議期間各委員就可有十分鐘時間,各自表述「掠奪」大嶼山的鴻圖方案。